从(国军)抗日副团长到边纵烈士——记闽粤赣边纵队独四大队副大队长吴汉超


人物简介

吴汉超(1903-1949),原名焕烈,又名超粦,1903年出生于广东梅县梅西布上村。1926年5月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二期步兵第一大队步兵第三队;1932年1月参加淞沪抗战时已是国军副团长;1933年11月参与福建事变,失败后归乡,于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利用执教身份秘密培育抗战力量。解放战争时期,协助中共梅兴平蕉边县委书记黄戈平创建梅西游击区;1949年3月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沈钰汛

投身国民革命

浴血抗日疆场

吴汉超于1903年出生于梅县梅西布上村。其父吴富泰,其母凌七妹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民,家里以耕种为生,家境贫寒。1914年吴汉超就读村内布化小学,后转李坑乡普度庵高级学校。1923年考入梅县东山中学。

“一枝梅蕊未曾开,两次东征带雨来”。1925年3月下旬,东征军第一次复定梅县后,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指示李之龙、周逸群、黄锦辉、麻直等,到学艺中学、东山中学、梅州中学等学校演讲、座谈或调查。此时,吴汉超就在东山中学就读,深受民主革命思想洗礼,“到广州去,投考黄埔军校,当革命军”——成为他当时的追求所向。

适逢1925年11月初,国民革命军东征指挥部开始筹办黄埔军校潮州分校,招收潮梅各属青年,吴汉超即于1926年5月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二期步兵第一大队步兵第三队,1926年12月30日毕业,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何应钦),见习后参加北伐。在国民革命军中,吴汉超历任排长、连长、营长。1927年8月在讨伐吴佩孚部的武汉贺胜桥战斗中,吴汉超大腿负伤。

1932年“一·二八事变”,恣意挑起事端的日本海军陆战队进攻上海闸北租界。担负沪宁地区卫戍任务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在蒋光鼐、蔡廷锴率领下奋起抵抗,其时吴汉超任第十九路军第六十师步兵团副团长。3月,侵沪日军发动全线总进攻,并兵分太仓、浏河登陆。第十九路军腹背受敌,被迫放弃闸北、江湾、庙行阵地。5月5日,国民政府与日军签订了有损中国主权的《淞沪停战协定》,并将十九路军调往福建,淞沪抗战结束。

蒋介石将第十九路军调到福建实为“剿共”,蔡廷锴、蒋光鼐在同红军作战的多次受挫中认识到,继续内战没有出路。1933年11月,蔡廷锴、蒋光鼐联合李济深、陈友仁等反蒋势力发动福建事变,公开宣布抗日反蒋。1934年1月,蒋介石军队攻陷福州、泉州、漳州,福建事变失败。

执教西阳中学

斗争隐蔽战线

福建事变后,吴汉超返乡谋生,在家牧羊、种菜、烧炭,闲暇时读书写字,逢年过节还为乡亲们书写对联。吴汉超平素喜欢结交朋友,家中经常接待四方来客,当他人有困难时,吴汉超乐于伸出援手。因此,吴汉超在家乡享有较高声望。

1938年,吴汉超由同乡好友、梅县早期共产党员李发英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但他的中共党员身份暂不公开,与李发英保持单线联系。年初,经梅县中心县委书记李碧山介绍,吴汉超以黄埔军校毕业生的身份到梅县西阳中学任军事教官。时任校长是“救国会”成员、进步爱国归侨丘克辉,他决心把西阳中学办成抗日救亡的先进学校,于是聘请了一批共产党员和进步教师在西阳中学执教。吴汉超担任军事教官时,对初中以上学生全部实行军事训练,每天天刚亮就要起床跑步、练操,并经常在深夜或清晨组织师生进行快速登山、抢占山头的军事演练。

1940年1月,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共高潮迭起,丘克辉校长被诬为“异党分子”,国民党政府广东省教育厅撤去其校长职务。此后,西阳中学的党员教师被迫离开学校,吴汉超回到老家布上村。

热心家乡事业

巩固革命阵地

吴汉超按照党组织指示,在老家积极开展工作。他首先从群众热切关注的事项入手,组织群众兴建砌角坑水利工程,解决旱涝灾害。1942年,为满足布上村村民子女上学、升学的需求,吴汉超在李发英等地下党人的帮助下,将村中两所初级学校“崇文小学”和“布化小学”合并,另在村水口宫子前建造新校,从两所初级小校中各取一字,名为“崇化小学”。由此,“布上村”亦改名为“崇化村”。

崇化小学的首任校长即是吴汉超,他聘请进步人士曾乔寿、叶巧华、冯奋岳、陈英等人为教师,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开办妇女夜校,广泛进行家访,提高群众的爱国热情和阶级觉悟,为解放战争时期梅兴平蕉边县开展武装斗争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1942年“南委事件”后,梅县党组织根据上级决定“解散组织,停止活动”,党员自找职业掩护,实行“三勤”(即勤学、勤业、勤交友)。吴汉超与李坑乡的一批党员就地埋伏下来。由于吴汉超和李发英在梅西享有一定声望,一些需要转移到梅西北一带隐蔽活动的党员同志,大都通过他们的介绍,安排在石坑、李坑、大坪的各中小学,以教书为掩护,通过开办妇女夜校,组织青年读书会、校友会、文艺联欢等活动,团结当地青年妇女,进行爱国主义、共产主义宣传教育,为后来党恢复活动,发展党组织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后来全面开展武装斗争培养了一大批人才。1942年秋,吴汉超与李发英等发动群众,推翻鱼肉乡民的原李坑乡乡长李金章,改由吴汉超担任乡长。在他任乡长期间,除暴安良,为政清廉,得到群众的衷心拥戴,使得隐蔽在这里的同志得到保护,也巩固了梅西革命阵地。

转战老隆师范

推动学运发展

1945年春,吴汉超被思想反动的李坑乡自卫队副队长李仕华告发,因而被国民党梅县当局通缉,被迫撤出梅西。其时,党组织全面恢复活动,梅县工委宣传部长黄戈平恢复了吴汉超的党组织关系,吴汉超得以到梅城泰康路党的联络站隆发米店暂避风头。1945年秋,吴汉超由党组织安排转移到龙川县,在老隆师范学校任少校军训教官,与黄戈平保持单线联系。

抗战胜利前夕,国民党加紧控制学校师生的思想活动,多次强迫隆师学生集体加入“三青团”组织。中共隆师党支部派少数学生党员和军事教官吴汉超加入三青团,以策应隆师学生运动的开展。他组织师生深入到附城、鹤市、通衢一带表演舞狮和《五更寒》《王老五过年》《茶馆小调》等抗日歌剧,并在乡村、圩镇出墙报、画漫画等,号召民众团结一致,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一次,校方组织突击稽查队到学生宿舍搜查《星火报》,吴汉超即告知学生党员把未发完的报纸迅速转移,使稽查队一无所获。此后,校方对吴汉超以“办三青团不力,有赤化之嫌”为由加以排挤。后国民党隆师支部研究认为,吴汉超是惠龙师管区派驻的教官,又是黄埔军校生,且“赤化之嫌”无真凭实据,于是暂不发落吴汉超。而吴汉超为掌握斗争主动权,主动向省绥靖司令部、省教育厅等控告揭发校方诬陷好人,多报师生数额骗领薪饷,克扣学生补助款、伙食费等罪行。1946年,校长何德辉被革职,接任隆师校长的是原省立惠州中学校长张道隆,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同情和支持者,中共隆师党支部亦主动团结他,隆师的学生民主革命运动得以蓬勃发展。

据吴汉超的家人回忆,吴汉超家当时还是中国共产党在老隆的秘密联络点,因老隆是粤东与东江联系的必经之地,而吴汉超与当局军管关系密切,时任国民党惠龙师管区司令张光前是吴汉超在黄埔军校的教官,驻老隆的国民党教导团团长又是吴汉超在黄埔军校的同学。因此,同志们来往老隆住在他家最安全,一次方方路过老隆,就住在吴汉超家中。

1946年八九月间,中共梅县特派员廖伟传达了党中央对南方工作实行“长期埋伏,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的安排,梅县工委决定暂时停止梅西武工队活动,只留陈永青一人工作,任党的区联络员。1947年4月17日,粤赣线负责人陈永青在平远长田客栈被捕后投敌叛变。党组织立即采取行动,将与陈永青有过联系的同志全部撤离转移,时任中共梅兴平蕉边县委书记的黄戈平便通知吴汉超回梅西游击区,吴汉超临走时还介绍了10多名隆师的进步师生到梅西游击区工作。

转战梅蕉平边

献身解放前线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吴汉超任梅平武工队队长。武工队主要配合独四大队行动,袭击、摧毁国民党乡一级政权。1948年10月,梅兴平蕉边县委决定成立各区区委,吴汉超即为梅平区区队长。他在区委的直接领导下,积极组织开展反“三征”和减租减息的斗争,一方面使国民党无法筹得钱粮,另一方面则团结了广大贫农、中农,打击了土豪恶霸和破坏分子,巩固了根据地。12月,梅州地委常委召开会议,调“阿方参加梅西工作”,“阿方”即是吴汉超在党内的化名。

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部发出命令,正式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梅州地区人民武装正式纳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序列,粤东支队独立第四大队改称边纵一支队独立第四大队。2月,根据梅州地委、边纵第一支队指示,独四大队在蕉岭甜竹坑整编,一分为二。一部分命名为程严独立营,代号“铁流”,隶属第一支队领导。另一部分仍称独四大队,代号“曙光”,大队长叶志祥,副大队长吴汉超,下属2个连和1个独立排,隶属梅兴平边县委领导。

1949年3月中旬,独四大队和程严独立营在全歼国民党瑶上、石扇自卫队后,从梅北转移到梅西休整,准备消灭平远超竹的自卫队。3月21日,驻梅城的省保安十二团万士学营和县警大队张国光部及自卫队蔡念成部共300多人进犯梅西,敌军得知独四大队在松岗岽,便率部包围。吴汉超立即带领部队占据山头制高点进行反击,与对方短兵相接,当场击毙其中尉排长和机枪射手各1名,伤敌近10名,取得松岗岽反击战的胜利。此战之后,梅西一带国民党反动武装龟缩在梅城,石坑、李坑、大坪自卫队不攻自破,梅西全区获得了解放。但吴汉超在战斗中不幸被打中后脑牺牲,时年46岁。

3月28日,边县委及独立营、独四大队在梅北南水坑林寿伯屋下召开会议,悼念在南台战斗、松岗岽反击战等牺牲的程严、吴汉超等烈士17人。

吴汉超的牺牲,无不令人惋惜。他在独四大队时,作风民主,平易近人,深受战士们的爱戴。吴汉超在部队中还任军事教官,向战士们讲解战术要领时,他总是亲身示范,务求讲解细致到位;部队中他年岁最高,资历最深,但他没有一点架子,与战士们同吃同睡同训练,并且经常和战士们谈心,教他们知识,帮他们写日记、家信等。

在吴汉超的影响和推动下,其家人亦都走上了革命道路。其父吴富泰曾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赤卫队员,在解放战争时期积极掩护地下共产党和武工队活动;胞弟吴远粦,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梅西中心游击区区委宣传委员,梅平边区组织委员;吴汉超的长子吴宪安,1948年7月参加革命。吴汉超还动员一批兄弟子侄入党、参军、参战,有吴宪良、吴双粦、吴煌粦、吴连元、吴焕聪、罗带娣、李云义、李天培等人。

本文参考资料计有:《黄埔军校史料(1924-1927)》《广东梅县东山中学革命史》;陈予欢著《潮起潮落》;陈宇编著《黄埔军校年谱长编》;《梅县西阳白宫革命史》《中国共产党龙川县地方史(第一卷)》《梅州独立大队史汇编》《梅兴平蕉边县党史资料汇编》《梅县梅西崇化、车子排村志》等。

(作者单位:中共兴宁市委党史研究室)

编辑:罗欢欢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