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古大存三次返乡纪实


足音留故土 乡情最温暖

——新中国成立后古大存三次返乡纪实

●江连辉


古大存在孜孜不倦地伏案工作


古大存(1897—1966,五华县梅林镇优河村人)是广东党和武装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在广东军史和党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人物,被毛泽东誉为“带刺的红玫瑰”。他自1928年五华革命进入低潮离开家乡后,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21年间从未回过故乡。1949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任命叶剑英为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古大存等为副主席。古大存重返阔别十年的广东,主管省政府日常工作,努力完成好接管、支前、度荒、征粮、政权建设、社会治安等任务,为广东迅速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此期间,他利用下乡检查指导调研视察的机会,先后三次回到故乡,看望父老乡亲,为老区人民解决生产生活困难。

第一次回乡 1951年8月

古大存第一次回乡是在1951年8月间。1951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南方老根据地访问团”分赴南方老苏区走访慰问烈属、军属。在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广东省政府主席叶剑英的提议下,由古大存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南方老根据地访问团粤东分团团长慰问粤东苏区。8月15日,古大存率领的粤东分团第二分队一行14人乘专车抵达梅县。8月17日,该分队分别前往五华、丰顺、梅南、大埔等老根据地慰问当地人民。

1951年,叶剑英给周总理的信,提议古大存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南方老根据地访问团粤东分团团长。

▲1951年8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南方革命老根据地慰问团粤东团第二分队由古大存率领抵达梅县,慰问革命老根据地人民。图为《兴梅日报》1951年8月17日第一版报道。


古大存率领的访问团经过几天颠簸,风尘仆仆来到五华县城华城。他一到县委会,稍坐片刻,寒暄了几句之后,顾不上舟车劳顿,便要求到会场,与乡亲父老见面。会场设在当时的长乐学宫,这里聚集了全县各界代表1000多人。当身穿灰色布衣、肩挂一顶竹笠的古大存踏进会场时,全体代表起立,报以热烈的掌声。他在掌声中缓步走上主席台,高兴地向大家挥手致意,台下也发出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古大存向代表们深深地行了三鞠躬,然后示意大家坐下。他用纯正的家乡话亲切地说:“各位父老兄弟姐妹、各位同志!我古大存又回来了!感谢家乡人民的关心爱护,反动派早就悬红要捉我杀我,但我至今还未死!”话音刚落,全场顿时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这位在东江地区家喻户晓、无人不知的红军军长,国民党反动派却对他恨之入骨,欲除之而后快,到处张贴:“活捉古大存赏银2万两,击毙古大存赏银1万两”的“悬红”布告。但他深得群众爱戴,一次又一次渡过险关。紧接着古大存讲述了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经过广大军民的浴血奋战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还回顾过去五华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成立农会及建立工农武装,支持东征军讨伐军阀陈炯明,实行“二五”减租,建立苏维埃政权,收缴地主豪绅财产,与反动派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历史。他说:“反动派‘三光’政策,没能把革命人民斩尽杀绝,说明江山始终是人民的,共产主义的正义事业必定胜利!”最后,他勉励各界代表:要发扬革命传统,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建设好新五华。大会结束后,他顾不上休息,又分批接见来自全县各区乡的各界代表。代表们向古大存倾诉了大革命失败后,五华人民遭受国民党反动派残酷迫害的悲惨情景和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翻身解放的喜悦心情。

会后,粤东分团兴梅第二分队第一组,先后到安流、梅林、双华等区乡慰问,历时10多天。访问团每到一处,群众都敲锣打鼓燃鞭炮列队迎接,甚至出数十里前来迎接。访问团把党和政府对老区人民的深切关怀传达到几乎每个村庄每个群众中,极大地鼓舞了老区人民。而后成立五华县革命老根据地建设委员会。随后8年间,省地县各级政府拨来救济粮(稻谷)359万斤、救济款65.68万元,帮助老区人民购回耕牛2104头、犁3901张、耙2.93万张、锄头6550张,衣服、被帐6963件,修建房屋7190间,帮助五华人民解决住、吃、穿问题。口粮水平由新中国成立前的320斤(稻谷),提高到500斤。老区面貌得到初步改观。

1951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老根据地访问团粤东分团兴梅第二分队抵达五华后,五华人民举行公祭革命先烈大会

古大存的亲密战友古宜权烈士的父亲将儿子的遗物送给慰问团

1951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老根据地访问团粤东分团和五华县老根据地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合影。

1951年11月,东江纵队老根据地人民代表赴北京参加国庆观礼返穗时与古大存合影

第二次回乡 1955年6月

古大存第二次回乡是在1955年6月下旬。当时担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一副书记、广东省副省长的古大存,率领省直有关单位负责人10多人来五华检查指导工作。那时,五华县城已从华城搬迁到水寨。古大存这次回乡,先深入到农村调研,掌握到第一手材料后,才听取当地党委、政府的工作汇报。当他了解到春荒期间,五华因缺粮部分地方出现饿死人,有1473人患水肿病,逃荒44人,行乞47人,痢疾病流行,农村缺粮严重的情况后,深感痛心。他指出:“五华去年(1954年)粮食大丰收,但因为购了过头粮(比1953年多购了800万斤),导致今年(1955年)农民出现春荒的严重问题。”他严肃地批评了一些领导干部作风不深入,缺乏调查研究和实事求是的作风,以及对群众生活不够关心等问题。在场的领导干部表示,接受批评,改正工作作风上的缺点,积极处理好善后工作。

古大存这次回来,正好五华召开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次日,应参会代表请求,古大存到会做讲话。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号召全县人民自力更生,搞好生产,顺利度荒。他要求各级干部要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带领群众鼓足干劲,搞好生产,多打粮食,支援国家工业建设,尽快恢复家园,建设好五华。他对家乡人民也提出殷切期望:一定要发扬革命的光荣传统,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争取更大的成绩。对革命后代,古大存更是语重心长地说:“你们的前辈,对革命做出了贡献,你们要带头搞好生产、做好工作,努力学习,决不可落后啊!……你们要发扬长辈的革命精神,争取更大的光荣。”古大存讲得中肯、亲切、动人,很有说服力,代表们很受教育和鼓舞,增强了与会代表战胜灾荒的勇气和决心。

古大存离开五华时寄语县委、县政府领导要关心群众疾苦,切实帮助群众度过春荒。回到广州后即通过有关部门拨来救济款2万多元,救济粮120多万斤,派出一支医疗队配合全县150个医疗小组,深入各区乡为因荒致病(水肿病)的农民治病,帮助家乡人民顺利地度过春荒。


▲1955年6月下旬,古大存在五华县首届人代会二次会议上做报告时的场景。

第三次回乡 1961年10月

古大存第三次回乡是在1961年10月下旬。古大存这次返乡,正值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大部分人吃饭都成问题。五华召开中国共产党五华县第二次代表大会,而他是作为省委推荐到五华选举出席中共广东省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的代表。大家都清楚,1957-1958年间,在广东党内“反地方主义”中,古大存蒙受冤屈和错误处分,先后被撤销了省委书记、省人委(即当时的省政府)党组副书记、省委常委、副省长等职务,于1958年4月下放到增城任县委书记。在人生的又一次低潮时刻,他仍光明磊落,服从组织,顾全大局。古大存回到五华后,县委请他到会做讲话,他欣然同意,于10月29日下午登台即席讲话。他认真分析了当时经济困难时期的现状和中央将要采取的有效措施,并用自己的革命斗争历程教育鼓励与会代表,号召全县党员干部发扬勤劳、勇敢优良作风和“硬打硬”革命精神,自力更生,夺取胜利。他强调:“困难对于共产党员来说,是家常便饭,过去有,现在有,以后还会有,共产党人就是为带领人民战胜困难而来的。”他还语重心长地嘱咐全县党员干部,一定要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说:“威风是自己摆的,威信是群众给的,干部、党员要在带领群众同困难做斗争中树立威信,决不能在群众中耍威风!”在党代会期间,古大存还深入到水寨、鲤江、安流、龙村、梅林、潭下百安等老区乡村,访问老区人民,召开座谈会,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讨论、商量如何度过当前的困难,鼓励老区人民树立信心,战胜困难。还专程到水寨中学、安流中学视察,与教师座谈,勉励老师们要勤奋工作,教书育人,为祖国建设、家乡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1962年6月,古大存与到广州演出的五华木偶汉剧团工作人员合影。

      跨越岁月长河,留下温暖记忆。古大存三次返回故乡,都衣着简朴,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没有半点官架子,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让人可亲可敬,给家乡父老留下了深刻印象。每次回乡,他把对家乡的爱深深埋藏在心,对家乡发生的点滴变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大家都说:“古大存做了大官,也同样和群众一条心!”五华人民始终未曾忘记这位为革命作出重要贡献的功勋人物,家乡的山川早已镌刻下荡气回肠的革命故事,家乡人民对他的思念也将随着岁月的更替而历久弥新。(作者单位:五华县委党史研究室)

【链接】

古大存(1897—1966),五华县梅林镇优河村人。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随国民革命军东征,并在家乡领导风起云涌的农民运动,是彭湃的革命挚友。大革命失败后,在五华、丰顺、梅县、兴宁、大埔等县组织农民武装,开展土地革命运动,开辟东江革命根据地,长期坚持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历任中共东江特委常委、军委书记,东江红军总指挥,东江苏维埃政府副委员长,红十一军军长兼代政委。1931年和1934年,两次当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委会委员。1939年作为“七大”代表率领南方代表团赴延安,后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不久,奉命到东北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共华南分局常委,第一副书记;广东省委常委、书记处书记、副省长等职。1958年当选为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1966年11月在广州逝世。(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编辑:李少凤

审核:曾秋玲

《文化公园》邮箱:mzrbwhgy@163.com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