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辈靠种茶、制茶为生,如今我回老家从事茶产业,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乡的茶香飘得更远。”2013年,梅县区梅南镇北洞村村民危颂宁选择回到家乡,开荒种植茶叶。近10年的时间过去,300多亩的青山已变成“金山”。
返乡种茶 变身“土专家”
阵雨过后,山上的茶园似若仙境,淡淡茶香随风扑鼻而来,村民们身挎茶篓穿行在错落有致的茶树间,娴熟地采着茶叶。“我们一般不采收夏茶,但今年雨水较多,茶叶长势喜人,可以采回来制成代用茶。”危颂宁告诉记者,今年茶叶产量有所增加,预计产值超100万元。
看着当年的一片荒山变为如今的满眼绿意,危颂宁满脸笑意。“我从小就在家乡的茶树下长大,对茶有着特殊的感情,但也从未想过有一天会回来种茶。”危颂宁感慨道,2012年,他在广州做客家茶叶批发生意时,有两笔大订单未能做成,促使他萌生了回梅种茶,打响客家茶叶品牌的念头。
“经过考察后,发现老家的山很适合种植茶叶,且北洞村种茶历史悠久,于是在2012年底我便接手了广东南龙嶂农林科技有限公司,并于次年正式返乡种茶。”沿着茶山一边走危颂宁一边说,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他,但他内心只有一个想法:一定要种出好茶,让家乡的茶走出去。
返乡种茶之路,并不容易:由于缺水,茶树生长所需要的水只能一点一点从山脚下运上去;山上的茶树成活率才40%多,只能不断地补种;道路崎岖,丰收的季节遇到雨天不能上山采摘,很多茶叶因来不及采摘而被浪费......“曾一度产生放弃的念头,但看着成片的茶山还是舍不得放弃自己的心血。”危颂宁说,办法总比困难多。
危颂宁清楚地认识到,只有生态种植才能提高品质获得市场的认可。因此,他坚持不使用化肥增产、不喷洒农药、采用人工除草,造就真正的有机茶。“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好。”危颂宁告诉记者,为了种出好茶,他跑了很多大茶场,向茶叶专家虚心请教,把自己变成种茶的“土专家”。
匠心制茶 做一杯好茶
清洗、杀青、揉捻、烘干、提香……在危颂宁看来,想要做出一杯好茶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更需要匠心沉淀。“制茶的每一步都很关键,温度、湿度、时间掌控都要得当。”危颂宁说,制茶的每一道工序他都会亲力亲为,以一位制茶匠人的要求严格把控工艺,保证每次出品。
想要做出好茶,还得学会品茶,为此危颂宁还拜了师傅学习茶艺知识,成为了一名茶艺师、高级评茶员。“每次做了茶以后我都要泡给自己和团队成员喝,喝了之后再从中比较,不断提升自己的制茶技术。”危颂宁告诉记者,对于茶叶的好坏辨别,主要是四个字:型、色、香、味,先看茶泡出来之后的汤色是否清亮,再用鼻子闻杯子里的茶有没有扑鼻的香气,最后品尝茶水有无醇厚鲜爽的感觉。
正是因为对制茶工艺的严格把关,危颂宁生产的茶叶长期销往广州、潮汕、福建等地,广受当地人喜爱。“为了让家乡茶叶更好地走出去,我还注册了‘嘉应客茶’品牌,主打绿茶、红茶和乌龙茶。”危颂宁说,茶叶卖出去后他还会进行回访,了解客户需求,经过多年的积累,越来越多顾客成为回头客。
“干一行爱一行”,危颂宁越干越有劲,在传承传统茶文化的同时还进行创新。“随着人们对养生保健的重视,代用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于是我以自己种的茶叶为基础,花费多年的精力研发了具有降尿酸功效的代用茶,获得了发明专利,也取得了生产许可证。”危颂宁说,接下来将进行规模化生产,延长产业链,提高茶叶价值。
如今,危颂宁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有效带动了周边农户发展茶产业,让北洞村的茶香飘得更远,助力乡村振兴。“种茶制茶都很辛苦,但从来没有后悔,反而庆幸这一选择,让自己在家乡实现人生价值。”危颂宁表示。
文/梅州日报记者:吴丽伶
图视频/梅州日报记者:吴腾江
编辑:罗欢欢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