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无法掩盖的芳华!探访梅州名人故居,听听过去的故事...

梅州是客家人的聚集地,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辈出,除了有许多人们耳熟能详的著名景点外,还有许多名人的故居(旧居),比如:叶剑英元帅、抗日名将罗卓英、革命志士罗屏汉、熊锐、爱国实业家张榕轩……近年来,我市各县(市、区)充分挖掘名人资源,活化利用名人故居(旧居),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每处名人故居(旧居),不仅具有梅州特色的客家建筑风格,而且承载着一段段厚重的人文历史故事。

兴宁  罗屏汉故居

清明节前夕,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再次驱车前往革命老区兴宁市大坪镇屏汉村,参观罗屏汉故居。

从兴宁城区出发,驱车沿着蜿蜒曲折的339省道一路北上,顺着公路旁边“罗屏汉故居”的路牌指引,我来到了罗屏汉纪念广场。广场正中有一棵高大的小叶榕,在春雨的滋润下,苍翠欲滴,生机盎然。相传,这棵大榕树为罗屏汉在村里教书时所种。百年风雨洗礼未改古树风骨,虽难掩岁月痕迹,却依然枝繁叶茂,焕发出勃勃生机。

榕树旁边一条小道直通罗屏汉故居。这座古色古香的祖屋始建于清朝,原叫“久安围”,为两堂一横杠的两层建筑。2017年,当地政府启动故居重修工程,第二年即向公众开放。修缮一新的罗屏汉故居外观呈朱红色,显得庄重典雅。这里同时还是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苏区精神广东研究中心研学基地、梅州市中共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和兴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一个集纪念、教育和旅游于一体的红色景区。

踏进故居大门,上厅正中一座罗屏汉、张瑾瑜夫妇的塑像赫然呈现在我的眼前,塑像背后十面鲜红的党旗分列左右,显得庄严肃穆。展厅分四个部分,全面介绍了罗屏汉从思想启蒙、投身革命到领导农运、创建苏区,继而履职会昌、守卫粤赣到与张瑾瑜结为革命伴侣,直至壮烈牺牲的过程,再现了罗屏汉、张瑾瑜夫妇光辉灿烂、可歌可泣的一生。

可是,我发现展厅里只展出了一张罗屏汉的照片。罗屏汉纪念馆怎么只有一张罗屏汉的照片呢?带着这个疑问,我走访了罗屏汉堂侄罗齐华老人。尽管老先生已经81岁高龄了,但谈起他叔叔罗屏汉的故事却如数家珍,滔滔不绝。他说,罗屏汉常年参加党的地下活动,很少公开露面。他只留下了一张中学毕业照,就是展厅的那一张。据说,罗屏汉母亲把照片用草纸包好,塞进厨房的砖缝里,才躲过敌人三番五次的搜查,使这张照片留存下来。

据兴宁县志记载,罗屏汉,1907年生,1926年参加革命。1934年,罗屏汉任游击纵队司令员,留守闽粤赣边区开展游击战争,掩护中央红军主力转移。在一次突围战斗中,罗屏汉终因寡不敌众被困包围,最后饮弹自尽,牺牲时年仅28岁。

故居二楼是“信仰的力量”专题展览,以追求真理、坚定信念、严守党纪、勤政为民、修身齐家等五个展厅,展示了《共产党宣言》《新青年》杂志等珍贵历史文物100多件,全面诠释了以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永不磨灭的家国情怀。

在故居前方,一条正在修建的“屏汉大道”已初具雏形,道路两旁的绿化工程也正在有序推进。回看故居祖屋,历经百年沧桑仍然风华正茂;旁边的大榕树枝繁叶茂、独占一春。正是:“故居百年育忠魂,古树华盖庇后人。”(周益中)

大埔  罗卓英故居


罗卓英的故居“江东小筑”(林翔/摄)

位于广东省大埔县湖寮镇岭下村村头的“江东小筑”系抗日名将、民国广东省主席、虎山中学创建者罗卓英的故居。这座典型的客家民居围龙屋进深34.2米,面宽41米,建筑面积1091平方米。“江东小筑”属外门楼屋名,外大门坐北朝南。主建筑“晓亭公祠”,背山面水、坐东向西,正面梅潭河湖光山色、风景秀丽;道旁树荫遮阳、凉爽清心;附近蓝瓦房舍、农家院落,星罗棋布,古色古香。

“江东小筑”属砖土木结构,为上下二堂,中横屋亦有内外天井。其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布局妥恰,左对称右对齐;主次明朗,前低后高;鳞次栉比,错落有序。沿着起伏弯绕宽阔路面来到门前,但见四周野花烂漫,蜂飞蝶舞,处处弥漫沁人心脾的草木与泥土芬芳,让人陶醉“天然氧吧”间……屋内雕梁画栋,抬梁斗拱均雕饰狮、龙、鸟、花等各式图案,内饰精致巧究,工艺精湛。天面屋脊中央与两端用沙灰雕塑有锦鲤含草,鲤尾高翘状,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甚是美观宜人。大门两侧壁画彩绘颇丰,匠心独运,典雅古朴。

整个大院古朴幽远,结构纵横交错。漫步长廊上,亲手触摸门楼栏杆、古旧窗棂,踏上铺满鹅卵石的内室方厅,仔细观察一砖一瓦,游客便将“江东小筑”独特的构造、浓郁的客家文化氛围深深谙熟心中……浅浅石阶顺势伸延,耕耙、锄头、犁铧、畚箕倚着墙角,令人不由忆起耕耧锄刨的往昔岁月。从那略显斑驳的门窗、立柱上,仿佛瞥见当年一代儒将罗卓英将军依窗苦读、凭栏谋业的身影,读懂了梅州人传承千年的耕读文化。

光阴荏苒,“江东小筑”历经风雨侵袭,以其浓浓客韵乡愁迎来一批批过往游人,让每一位踏入门槛的后来者领略其独特魅力。 (刘达标)

五华  古大存故居


游客参观古大存故居(汤权/摄)

五华县梅林镇红色资源丰富,红色文化浓重,这里有一大批革命遗址,承载着厚重的革命历史,而古大存故居就是该镇主要的红色文化基地。

周末,我随红色文化采风团到梅林,从五华县城出发,约一个小时的车程,即到达古大存故居,门前数棵参天古树,像哨兵一样矗立着。

古大存故居位于梅林镇优河村优行径,建于清嘉庆年间,由古姓二十七世延柄公所建。原名“金山翠秀”,坐北向南,原为三栋二横灰砂墙,木桁桷悬山瓦顶建筑,正屋21间,左横屋13间,右横屋24间,总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古大存住左横屋,面积约222平方米。故居曾被敌人烧过3次,至今仍留断壁残垣。左横屋部分经政府多次拨款维修。

走进古大存故居,首先向古大存汉白玉石雕像深鞠三躬,表达对共产主义先驱者的崇高敬意。随后原梅林镇党委古副书记介绍了古大存革命的一生和革命遗址的建设情况,接着在讲解员的引领下,依次参观中心展厅的古大存汉白玉雕像、古大存革命活动示意图、古大存革命历程、一门忠烈简介和其他展厅展出的古大存在青少年时期、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从事革命工作的实物和照片。

古大存(1897—1966),1924年在广州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年在家乡组织农民运动,创建了八乡山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任延安中央党校一部主任、中共晋察冀党校校长、东北行政区交通部部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处书记、广东省副省长、广东省政协副主席等职。他家里有10人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有妻子徐妙娇、弟弟古永钵及侄儿、侄媳,被群众誉为“一门忠烈”。故居于1984年10月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6月定为梅州市党史学习教育实践基地。

古大存故居朴素无华,但故居展厅内的一张张老照片,一张张信笺,一个个老物件,让人深深地感受到古大存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长期坚持武装斗争,对党无限忠诚的奉献精神。(汤权)

梅县  张榕轩纪念馆

松口是千年古镇,也是华侨之乡,人杰地灵,自古以来,涌现出不少仁人志士、爱国侨胞。比如清末时期,祖籍松口南下村的张榕轩是著名华侨实业家、印尼侨领、潮汕铁路的创始人。年轻时,为了养家糊口,张榕轩远渡重洋,到印度尼西亚谋生。在苏门答腊棉兰垦殖橡胶、种植咖啡、茶叶、椰子等等,随着产业的不断扩大,资金也日渐丰厚,继而开办了万永昌百货等实业,张榕轩成了华侨实业家。他始终心系祖国,魂牵家乡,积极参与公益事业的建设,通过创办学校、开设银行等方式来报效祖国人民,率先创建了中国第一条民营铁路——潮汕铁路。再后来,又与张弼士一起开办了广福、裕昌两家远洋轮船公司,为商贸运输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日前,我们来到张榕轩纪念馆(当地人习惯称它为大张屋),是2013年张榕轩的后辈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出资修缮的,取名为张榕轩纪念馆,于2018年3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

大张屋建于清宣统时期,是一座三堂四横一围龙一杂房的客家民居。里面有 84个房间、21个客厅、10个天井;加上屋门口的花园、门坪,总面积近6000平方米。室内有石湾陶、雕刻、灰塑、绘画、壁画等多种艺术元素,浓郁的文艺气息,为老屋添光增色,让穿堂过巷的游客情不自禁放慢脚步细细欣赏。

据悉,大张屋在1970年至1976年间,曾经被作为南下村中学的校址,当时,两旁的横屋为课室,花台处的房间则安排给教职工做宿舍,厅堂便是学校的礼堂,纪念馆由6个展区组成,游客可以通过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留影进一步了解张榕轩一生的传奇人生。可以说,张榕轩纪念馆为松口古镇又添了一处展现历史风华和人文精神的胜地。(陈华)

梅江区  熊锐故居


古色古香的熊锐故居(钟小丰/摄)

四月里,温暖明媚的阳光,和煦地洒落在位于梅江区三角镇新塘村的熊锐故居上。白墙灰瓦的百年老屋见证了悠悠红色岁月,成为一座兼具客家民居和红色展馆两大特色的历史地标。

熊锐故居又唤熊氏“朝锡公祠”,距今已逾300年历史,由熊氏十世祖朝锡公从大坜村熊屋迁此开基。故居为夯筑土木砖石结构的灰瓦面平房,坐南向北的清代客家民居,正屋上堂右侧第二间为熊锐在家学习起居的房屋。当地以中山大学东迁梅州为主线,对熊锐故居重点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取得良好成效。这是一栋古老朴素而干净整洁的客家传统院子,如今,每天都有许多人慕名而来,站在熊锐曾生活过的地方,重踏红色足迹,聆听红色故事。因为一直敬慕熊锐的刚直不阿,在庭院中央凝眸他的雕像,我们不禁肃然起敬。故居的整个院落宽敞明亮,周围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继续前行,移步换景,在熊锐生平事迹展陈馆内,瞻仰了先驱生前留下的大量珍贵实物和文史资料及照片,倾听了解他的生平及献身革命事业的感人事迹,生动直观地感悟其不惧牺牲的革命品质和忠诚担当的坚强意志。

熊锐系梅江区人,是中国近代革命烈士、中山大学筹建者之一,也是“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创建者之一,是历史上首位牺牲的在册梅州籍中共党员,牺牲前最高职务为中共广东(两广)区委委员。熊锐自小聪颖好学,谦虚勤奋,10岁即能写出千余字的好文。他年少志高,曾留学德法,满腔热血投身革命,与周恩来并肩战斗,笔耕不倦,研播马克思主义,求索革命道路。1926年7月,国立广东大学改名国立中山大学,熊锐成为筹备委员会委员。经何香凝提议,时任校长戴季陶聘请熊锐担任广东省立中山中学(中大附中)校长。熊锐参与了中山大学的筹建,使华南教育的“火种”在梅州脉脉相续,他出谋出力,功不可没,不单展现了梅州人崇文重教的优秀传统,更显示了梅州与华南教育有着浓得化不开的血脉之源。(昆之子)


编辑:罗欢欢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