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梅州讯 据中南大学发布的讣告: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矿业工程专家、中南大学教授古德生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1月26日1时12分在长沙逝世,享年87岁。
古德生先生。(来源:中南大学官网)
据悉,古德生先生1937年10月出生于广东省梅县区丙村镇,在家乡读过小学私塾、中学,从梅县区丙村中学毕业后考入中南大学。196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矿区开采与经营专业并留校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采矿工程系、资源开发工程系主任,曾担任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决策咨询专家、全国地矿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古德生先生长期致力于我国金属矿床高效安全开采理论与工程技术研究,发明了我国第一台颠振型振动出矿机、创立了振动出矿理论和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出矿能力、改善了放矿作业的安全性;研发了地下矿连续开采技术,首次在地下金属矿山建成“采场出矿、运矿连续作业线”,为我国金属矿床高效、安全开采做出了杰出贡献。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和国家技术发明奖三等奖1项,以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光华工程科技奖等荣誉。
2013年,梅州日报社策划组织“寻访院士·问道学人”大型采风活动时,本报记者专程前往风景如画的中南大学院士楼采访古德生先生,时年76岁的他愉悦地接待了来自家乡的新闻媒体人。在采访过程中,古德生先生操着一口带有明显湖南口音的普通话,但这位从1955年就离开家乡并长期生活在长沙的老人并未把乡音遗忘,不时用还算“标准”的梅县丙村客家话和梅州日报社记者交流。
2013年,古德生先生接受梅州日报社采访。(梅州日报资料图)
“母亲是我一生中记忆最深、影响最大的人。提到她老人家,不能不说是我此生最大的遗憾!她含辛茹苦养育我,但我却不能好好地奉养并为她送终。”据古德生先生讲述,其母亲原侨居毛里求斯,为了奉养年迈祖母,于1936年底肚子里怀着他,带着2岁的哥哥回国,次年其呱呱落地。在古德生三岁那年,他还没有来得及感受父爱,父亲却在国外因病撒手人寰。从此,这个失去顶梁柱的家庭,全由祖母、母亲的孱弱身躯来支撑。
为了抚养小哥俩和十二岁的姐姐,古德生的祖母、母亲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但长年含辛茹苦,也没能改变家庭的困境,姐姐因此辍学回家务农,渴求上中学的兄弟俩,也因交不起学费而进了私塾学堂。其母亲为了圆孩子的“上学梦”,曾挑着两担大米来到学校,才换来兄弟同时跨进中学校门的机会。1955年,古德生考入中南矿冶学院(中南大学前身),其哥哥考取华南理工学院。
1960年,古德生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怀着干一番事业的抱负,1973年夏天,古德生邀集几个志同道合的同事,冒着酷暑来到了矿山生产第一线——湖北长石矿。在这里,他们目睹工人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劳动,每吨矿石都倾注了他们全部的心血、汗水,甚至生命。他心里强烈地感受到作为一位采矿科技工作者的责任,决心带头研制颠振型振动出矿机用于降低金属采矿的风险,并提高作业效率。
为了做好研究,古德生和同事们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四处寻找灵感。经过多个不眠之夜,他和同事们终于完成了单质体、超共振颠振型振动出矿机的全套图纸。而为了把图纸变成设备,大家矢志不移,断断续续坚持了五个年头,颠振型振动出矿机终于在湖北长石矿试车成功。继1970年开创“振动出矿技术”新领域后,1980年古德生和同事又实现了“采场连续工艺”;在这两项成果的基础上,1990年又变革传统的“二步骤回采”为“一步骤回采”,实现“地下金属矿床连续开采”。这三步走用了18年,给国内外传统采矿模式带来了变革,影响着金属矿业的未来。
多年来,古德生先生虽然长期在外从事科研和教育工作,但他一直心系家乡梅州,经常回家乡调研,时刻关注着家乡的变化。2013年,广东省雁洋公益基金会创设“叶剑英奖”,旨在奖励为国家、为社会、为梅州当地作出突出贡献的各界人士。同年,第三届世界客商大会期间,首届“叶剑英奖”颁发给了为梅州公益慈善事业捐赠总额达1.5亿元人民币以上的杰出乡贤曾宪梓先生、田家炳先生,以及古德生在内的14位梅州籍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7年11月16日,古德生先生(中)在梅县区丙村镇党委书记吕瑜泉、镇长古健的陪同下莅临母校梅县区丙村中学视导(梅县区丙村中学供图)
古德生先生曾寄语家乡,希望家乡保住一片青山绿水,不要过度搞工业化和城市化,眼前的和长远的统筹兼顾,特别是要利用梅州的好山好水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搞搞园艺经济也许是不错的;其次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官员放下身段,主动外出联络在外乡贤,不仅仅是老板、企业家,还要招才引智回来。
2012年10月4日,古德生先生(前排右三)与55届高中校友回母校聚会。(梅县区丙村中学供图)
“现在的年轻人无论生活还是治学条件都非常好了,但思想观念却变得越来越不单纯,这或许就叫多元化吧。我不反对多元化,但做学问不能功利。”古德生先生曾对当前的学术之风和人才培养念兹在兹,他说,如果研究之前就想着名利,是无法做好的。评选博士生导师时,他就曾提出要符合两个条件:才足以教人,德足以润身。这也正是他几十年为人治学的真实“注脚”。他勉励年轻人做学问要沉得住气,最好选定方向后,一门心思研究下去,切忌做出了小小成绩就见异思迁,才不会既浪费时间又失之肤浅。
部分内容综合自中南大学官网、《梅州院士录》
梅州日报记者:吴海清、林德培
编辑:黄炜明
审核:蔡颜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