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七点多,梅县区松口镇蓬辣渡口的渡工黎准奇接到村民杨治军的电话,被告知需要乘船过河,匆匆收拾一番后便出门了。“干这一行,时间没个准。除非碰上恶劣天气不能行船,平时乘客要坐船了,一个电话随叫随到。”黎准奇笑说,为方便村民的出行需要,平日里他都不轻易离开村子。
登船后,黎准奇循例检查船上的发动机和救生衣,随后松开缆绳,操作船杆,转动船舵,观察着水线的变化和河水的深浅,大约行驶五分钟后,渡船便稳稳停靠在了对岸。
“多亏了有摆渡船,既能载人又能载摩托车,我们就不必绕一大圈的远路了,也节约了不少时间。”杨治军告诉记者,自己是给农户做柚树管理的,经常在河两岸跑,按照正常的行驶路径,从松口圩镇出发,要绕行到松东片区,才能到达河对岸,比乘坐渡船要多走十几公里的路程,一来一回多花费40多分钟的时间,“渡船让沿河村民们的耕作、出行更省时省事。”
蓬辣渡口是梅县区目前唯一还在运营的渡口。
据黎准奇的父亲黎光崇介绍,由于地处梅县和大埔的交界,公路不通,水系发达,蓬辣渡口很早就存在了。赴圩的、经商的、务农的、通婚的……两地居民往来很是频繁,又与潮汕等地区交流密切,渡口每天都很热闹,最高峰时有上千艘客船、货船在江面上行驶,可谓是千帆过尽的壮阔景象。
自幼在蓬辣渡口边长大的黎准奇和船算得上是老朋友了。“对于在水边生活的人来说,学开船就是一件自然而然并且容易学会的事。”黎准奇说,为了生计,他18岁时就开始跑货船,从松口到汕头一带的水路每个月都要走好几遍。哪怕有丰富的行船经验,黎准奇每一次驾驶船只时还是分外小心,时刻留意河面情况。“俗语说,欺山莫欺水。每个水位对航道都有影响,航速、风向、水流、操舵角大小等等,都会导致船身发生变化。行船可容不得一点大意。”
黎准奇回忆道,自2000年开始,梅县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按下“加速键”,国道、省道、县道、乡道如同血管般在各地延伸开来。路通了,生活条件好了,有能力购买车辆的人多了,自然将更加快捷的公路出行作为首选,乘坐渡船的人随之也减少了。“但由于绕行的时间长,蓬下村、蓬上村、径礤村等河两岸的村民们还是更钟情于家门口的渡船。”黎准奇说道。
2010年,由于原有的渡工年事已高,蓬辣渡口面临无人可接手渡船的局面。相关部门便向熟悉船只驾驶的黎准奇抛出了橄榄枝,“一开始也有过犹豫,可看着有急事需要过河的人无船可坐,最终还是答应了这份工作。”黎准奇说,彼时乘坐渡船的人虽然比以前减少了许多,但一天下来渡船也能跑上十几趟,能切实感觉到被需要的幸福感。“这也是我坚持开渡船的缘由之一。”
跟随黎准奇登上渡船,记者发现船体簇新明亮,座位干净整洁,体验感极佳,却只有三三两两的乘客,衬托得渡船更加空旷。黎准奇说,现在的乘客更少了,农忙和采摘柚子的时候才比较多,一般情况下也就是七八个乘客。记者笑着跟他算了一笔账,“蓬辣渡口属于半义渡,渡一个人才5块钱,油钱都回不了本吧。”黎准奇却表示没考虑那么多,“开一天船,就要本本分分把船开好,能方便群众就好。”
常年在渡口边与绿水青山相伴,让黎准奇索性把家也安在了这,心态也变得愈发豁达开朗。累的时候看看晚霞和江水,兴致来了唱首山歌,约上三五好友谈天说地,这样的日子简单又充满了诗意,黎准奇在江边找到了独属于自己的“桃花源”。
距离蓬辣渡口一公里处,新建的蓬辣大桥即将完工。据梅县区交通部门介绍,蓬辣大桥建成通车后,将通过引道与松口镇蓬辣头现有乡道Y136线相连,跨越梅江河后与省道S227线平交,两岸居民出行更加方便快捷。届时蓬辣渡口将完成历史使命,退出时代舞台,黎准奇也要和渡口、渡船说再见。
对于即将到来的离别,黎准奇既不舍又期待。“和船打交道30多年了,哪能说放下就放下。但路通才能财通,大桥建好了,出行更有保障,大家伙的日子也才会越过越红火!”黎准奇憧憬道。
文、图/梅州日报记者:吴丽伶
特约记者:王雅 冯森达 曾勇
编辑:黄炜明
审核:张英昊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