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村长齐发力 乡村振兴正当时!梅县区选聘一批乡村产业“领头羊”,带动村民走上增收致富路

今年6月,梅县区精挑细选25名“爱农村、懂农业、熟市场、会经营”的带头人聘为首批“产业村长”,示范带动培育一批产业强村、经济强村,持续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以产业发展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日前,记者采访了3名梅县区“产业村长”,聆听他们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合力把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施工图”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实景图”的故事。


林绿

让梅州柚种得好卖得更好

作为中国金柚之乡,梅县区近年来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从源头把控品质、拓宽销售渠道、多元延链强链、产业园区建设等方面全力推进梅县金柚产业发展,让梅县金柚产业驶入发展快车道。梅县金柚的品质一年好过一年,亦离不开广大柚农的努力。石扇镇建新村“产业村长”、梅州市兴缘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林绿就是这样一位柚农,他注重金柚的产量、品质、效益,带动村民让梅州柚种得好、卖得出、行得远。

林绿在柚园里查看金柚情况。(吴丽伶 摄)

一年美景最秋色,又是柚果飘香时。建新村漫山遍野的柚树上挂满了沉甸甸的柚果,林绿正在柚农刘国均的柚园里查看金柚长势,商量收购事宜。“阿绿虽然年轻,但对柚子很有研究,平时对我们很照顾,会优先收购我们的柚子,价钱也很合理。”刘国均告诉记者,有林绿在,自己在销售方面就没什么压力,只要管好柚子就行。

林绿的一身本领,很大一部分是从他的祖父和父亲身上学来的。“我们家祖孙三代都与柚子打交道,我刚工作的时候恰逢柚子价格低迷期,于是我做了一个大胆尝试——给柚子‘穿衣打扮’,找纸箱厂定制礼品盒,推出柚子礼盒。”林绿告诉记者,柚子礼盒吸引了众多消费者购买,也让他赚到了第一桶金。

2015年,林绿返乡创业,成立了梅州市兴缘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始规模化发展柚子产业。短短8年时间,林绿让兴缘农业成长为一家集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拥有1600亩金柚标准园,2万平方米厂房,柚果日加工量可达300吨。

为了带动柚农增收,林绿还与柚农合作种柚,以每斤高于市场价三毛至五毛的价格进行收购。近年来,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林绿带领广大柚农提品质、拓市场,“兴缘”金柚品牌名气渐涨,连续3年销量突破1万吨,市场遍布华南、华中、华北地区,直接或间接带动2750户农户增收致富。

在与柚农打交道的过程中,林绿发现农业劳动力结构性、季节性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金柚产业发展壮大的瓶颈。因此,他成立了梅州市缘林农业机械服务专业合作社,从本地和福建等地挑选专业人才成立农技服务队,为柚农提供从喷药施肥、修剪除草、疏花授粉到采摘运输的“一条龙”服务。目前,服务队服务范围已扩大到整个石扇镇及周边农村,服务面积约6500亩。

谈及未来发展,林绿表示,将继续巩固现有的产业基础,做好联农带农全链条服务,同时按照“扩规模、调品种、提品质、塑品牌”思路,培育好泰国青柚新品种,丰富产品结构,增强市场竞争力,带动更多柚农增收致富。


王淦强

让更多的人爱上“梅县茶”

梅县区是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广东区域生态茶园创建单位。近年来,梅县区不少青年投身茶叶的创业热潮中,梅州市骏珲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淦强就是其中一员。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敢闯敢干的拼劲和上乘的茶叶质量,王淦强用不到十年的时间就在梅州茶业占得了一席之地,并带动当地村民共同发展。

王淦强在茶园查看茶叶长势。(受访者供图)

2014年,还在东莞做生意的王淦强在逛市场时发现,珠三角的实体茶叶店极少销售梅县产的茶叶,便萌生了回乡种茶、扩大梅县茶叶影响力的想法。“要种就种高品质、有特色、让人记得住的茶,和以前的品种区分开,实现差异化发展。”说干就干,王淦强和父亲拜专家、访茶师、寻茶山,跑遍大半个梅县,最终在梅南镇顺里村扎根,种植金牡丹、龙井43号、金萱等名优品种。

万事开头难。顺里村的山体坡度较大,为尽可能保留原有植被,王淦强和团队对茶山进行人工开荒,打造单行单株的茶叶种植模式,同时完善基础设施,蓄水池、拉电线、拓道路,一步步让茶山“旧貌”换了“新颜”。基础设施的提升,也让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上山耕作和出行都方便了不少。

沿着弯曲的水泥路驱车进入茶场,只见500多亩的茶田郁郁葱葱,长势喜人。“我们的茶叶都是原生态管理,使用的是有机肥,除草、采摘等都是依靠人工。”王淦强告诉记者,公司还引进了先进的加工设备和工艺,制作出来的茶叶口感更纯粹回甘、茶香更浓郁,“骏珲”茶叶在市场上的名气也愈发响亮。去年,茶场的春茶和秋茶共采摘了5000多斤,平均售价超400元/斤,在梅州本地销售一空。

公司壮大了,王淦强也不忘带动当地村民致富。目前,有20多名当地村民长期在茶场务工。“我家也种了茶叶,在这里务工不仅能有一份收入,还能学习茶叶管理方面的知识,一举两得。”村民罗吉明说道。

从“一叶”发展到“一业”,抱团才能走得更远。公司旗下的骏珲茶叶专业合作社吸收了200多位茶农,不定期开展技术生产培训,邀请专家授课。经过品种和技术改良,合作社茶农们的茶叶销售价格普遍翻了一番,并辐射带动周边1000多户农户,增收数百万元。

“‘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是比较成熟的经营模式,希望大家一起努力,将村里的茶产业发展得更加蓬勃。”王淦强表示,下一步计划再引进一些新品种,改进种茶、制茶技术,提高产量,同时带领大家参加展销会、博览会,进一步打开珠三角以及省外的市场,让更多茶农看到茶叶的发展前景,让更多人了解梅县茶、爱上梅县茶。


温海经

传承客家人的“好味道”

皮脆肉嫩的盐焗鸡、嚼劲十足的木槌肉丸、咸香油亮的腊味……这一道道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正是出自丙村镇红光村“产业村长”、梅州市客迁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温海经和他的团队之手。如今,客迁食品在梅州、珠三角乃至省外的直营门店已达到100多家,同时带动红光村当地群众增收,助推乡村振兴。

温海经(左一)在介绍客家美食产品。(吴丽伶 摄)

走进位于红光村的客迁盐焗食品生产车间,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对处理好的鸡进行腌制、盐焗、杀菌、打包。“我们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采用现代化流程提高了生产效率,像这样的盐焗鸡我们每天能生产6000只左右,市场反响很好。”温海经说,从创业至今,团队共研发了100多种产品,并不断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改进,目前在售的产品有30多种,后续将进一步探索研发新产品,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

回忆起创业的艰辛,温海经感慨良多。“当初就只有一个小小的作坊,我们不仅每天研究食物口感、制作工艺等,还要寻找核心技术人员、开拓市场,忙得不可开交。”温海经表示,团队也是在走了许多弯路之后,才渐渐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近年来,预制菜风头正盛,温海经敏锐地捕捉到机遇,于去年成立了全新的预制菜加工厂,将传统客家美食进行优化,不断丰富菜品,一经推出便获得消费者青睐。

“为更好地传承客家人的‘好味道’,我们推出了客家红焖肉、三杯鸭、古法盐焗鸡、梅菜扣肉等九种预制菜产品,平均每天的生产量能达到15000盒。”温海经说,除了实体门店销售渠道,公司还走电商营销路径,产品越卖越红火,年产值达4000多万元。

温海经的工厂里有四五十名工人来自红光村,切实帮助村里解决了部分闲散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实现了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难题也随之破解。“我从2016年起就在工厂打工,待遇不错,前景也好,最重要的是能就近照顾家庭。”村民熊美珍说道。此外,温海经还积极探索联农带农的新渠道,鼓励当地农户以代养的方式,为公司提供部分新鲜原材料;以“引流分佣”的形式引导村民自主创业,增收致富。

“预制菜可以实现多产业链的链接和联动,潜力无限,是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温海经表示,未来客迁食品将在预制菜赛道上持续发力,开发更多新品、爆品,为行业发展带来新增量,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梅州日报记者:吴丽伶

特约记者:冯森达 王雅 曾勇

编辑:李舒宇

审核:张英昊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