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8月14日,中共梅州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梅州日报社联合举办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理论研讨会。与会代表认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决定》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总动员、总部署。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带头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始终做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定信仰者、改革的坚定拥护者。要带头深入研究阐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努力推出一批有价值、有分量的研究成果。
学深悟透明方向 凝心聚力抓落实
梅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梁 放
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持续把学习宣传贯彻引向深入,切实用全会精神明确方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一、抓好学习宣传,用全会精神统一思想和行动。认真研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用好《〈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辅导读本》《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深刻领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重大主题、总目标、重大原则、重大举措和根本保证等重点内容,准确把握全会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组织市、县两级宣讲团成员,按照宣讲方案和编发的宣讲提纲,扎实开展集中宣讲工作。统筹用好新闻资源,全面报道我市学习全会精神的火热场景,客观反映我市落实全会决策部署的思路办法、具体举措和实际成效。
二、抓好调查研究,用全会精神指导工作和实践。按照市委印发的《关于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开展专题调研的工作方案》,紧扣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聚焦发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层所盼、民生所向的问题,结合本地本单位情况,组织实施好调查研究,提出具体办法和改革措施。组织全市社科理论界专家学者认真学习全会精神,围绕全会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明确的新任务新部署新要求,紧密联系梅州实际,扎实开展理论研究,适时举办座谈交流、理论征文等活动,深入研讨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措施办法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梅州实践的思路举措。
三、抓好贯彻落实,用全会精神推动建设和发展。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与“百千万工程”、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绿美梅州生态建设等重点工作结合起来,与今年各项目标任务结合起来,与本地本单位具体工作结合起来,细化任务书,排出时间表,画好路线图,不折不扣落实中央和省、市明确的规定动作,积极主动探索基于梅州实践、符合我市实际的改革举措,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改革任务落地落实,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奋力推动梅州苏区加快振兴、共同富裕的行动和成效。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梅州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 徐万宝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纳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盘子,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创新本质和规律的深刻洞察,彰显了以改革创新促发展的决心意志和深远考量。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针对当前梅州总体科技创新水平不高、企业研发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力争到2029年前完成6大科技体制改革事项,实现区域创新能力进入粤东西北地市前列。
一是构建科技成果“转移支付”体系。发挥“闯”和“创”的改革精神,聚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的堵点和难点问题,探索构建科技成果“转移支付”体系,以嘉应学院、市农林科学院、省科学院梅州产业技术研究院为改革试点,建立“先用后转”成果池,通过以“先用后转”“以需定转”“要素跟转”等方式,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加快缩小“技术差距”“科技鸿沟”。
二是完善市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体系。优化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申报认定工作制度。建立市级重点实验室申报认定制度,全力提升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水平。建立梅州市科技观察员和服务员工作机制,贴近企业做好科技服务。
三是建立创新主体全周期发展支持体系。建立市、县推进创新主体培育工作机制,出台《梅州市促进科技创新主体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成立梅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协会,构建经常性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申报认定、辅导培训长效工作机制。落实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延长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亏损结转弥补年限等政策。
四是扩大科研人员项目管理自主权。重点对科技计划项目申报、评审、验收、评价等管理制度进行系统性优化;对科技计划项目直接费用预算科目优化精简为设备费、业务费、直接人力资源成本费三大类别,进一步扩大科研人员项目管理自主权。
五是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机制。推动建立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发挥梅州市科技金融创新协会作用,广泛征集企业融资需求,向金融机构推荐优质企业和项目。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更多适合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的科技金融产品,将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企业。引导市中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和市企信融资担保投资有限公司等两大政策性融资增信平台,重点为科技型企业信贷增信服务。
六是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指导和推动嘉应学院、市农林科学院、市医学科学院通过建立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的机制和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全面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梅州日报社副总编辑 钟伟光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进文化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要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供给机制,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增强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和根基,是民族的血脉和精神的载体。全会为我们擘画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蓝图,也吹响了文化自信自强的时代号角。全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不仅要“富口袋”,还要“富脑袋”,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新需求,让文化把生活装点得更有温度、更有质感、更有内涵。
激发创新活力。文化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和发展。要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不断创新文化内容、形式和手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梅州是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重要交汇地,是全球客家人的精神家园。要深挖客家文化内涵,推出更多具有中国气派、梅州特色、客家韵味的文化产品,进一步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东亚文化之都”等品牌。构建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体系,落实和完善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推进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也是文化发展的题中之义。客家文化、红色文化、华侨文化在梅州交相辉映,相互融合,可以更好激发文化创新力,加快提升梅州影响力。
文化和科技融合、文化和旅游融合形成两大新动能,是文化高质量发展的突破点。要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积极探索“文化+科技”“文化+旅游”等新发展模式,引领梅州文化走向未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重塑文化的生产和消费,要加快推进客家山歌、广东汉剧、中医南药、客家美食等特色文化融入新场景、新业态。拓宽交流合作渠道,完善农文旅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打造文旅产业集群,推动文旅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深入实施客家文化传承弘扬工程,积极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圈,致力打造全球客家文化传播推广中心,推动客家文化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以改革为动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梅州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何 标
梅州要坚持解放思想,敢闯敢试,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生动实践推动梅州苏区加快振兴、共同富裕。
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深入实施大产业等五大提升行动,持续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大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支持企业对标国家标准,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建设,积极发展壮大电子信息、食品加工、新型储能等新兴产业,孕育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力促梅州高新区、经开区升格为国家级园区。
二、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发挥县城连接城市、服务乡村作用,实施县城补短板强弱项行动,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推进县域城乡公共服务一体配置,促进农村人口市民化。突出美丽圩镇建设,做好整治、建设示范文章,以小城市标准规划建设中心镇,着力打造一批工业重镇、商贸强镇、农业大镇。落实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开展城市空间拓展和品质提升,改造老旧小区、老旧街巷等,完善“一老一小”等配套。
三、加力提速“百千万工程”。以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为突破口,加快推动落实省支持梅州融湾2024年工作要点25项具体任务,加快构建省级“1+N”政策体系,以改革创新举措推动与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产业协作。集中力量推进典型县镇村建设,抓好松口古镇保护开发、全民国防教育基地建设、乡村旅游和民宿等工作,动员企业以“微利+公益”助力“百千万工程”。推进集成式改革,完善“1+3+N”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政策体系,促进良田连片、产业集聚、村庄集中、优迁快聚。推行乡村“产业社区”“产业村长”模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守牢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
四、深入实施绿美梅州生态建设。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综合改革试点,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扎实推进“四旁”“五边”县镇村绿化大行动,持续优化林分、改善林相。加快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高水平打造12个绿美广东示范点和9个郊野公园示范点,让绿色生态成为梅州的最美底色和最响品牌。高质量办好第二届广东林业博览会。
五、统筹发展和安全。在防风险、保安全、强治理上下功夫,全面落实防范化解房地产等重点领域风险措施,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完善洪涝灾害监测、防控措施,推动基础设施恢复重建和安居工程建设,有效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持续深化“1+6+N”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主动防范化解各类矛盾风险隐患,切实以高水平安全护航梅州高质量发展。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梅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副教授 丘东涛
历史和现实表明,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最有效率的体制,也是发展生产力最有效的手段。目前梅州经济社会发展处在爬坡越坎的关键阶段,我们必须紧紧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关键环节,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梅州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一、积极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全面牵引深化改革开放。积极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市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有利于我们对标粤港澳大湾区的制度和规则,创新体制机制,全面牵引我市改革开放的深化。各地区各部门要坚持全面对接、全面融入,全面深化科技创新、要素市场化、投融资、营商环境建设等领域改革,坚持改革项目具体化,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是经济总量小,市场化程度低。发展梅州经济,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以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进一步厘清政府职责和作用,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最大限度激发企业等各类经营主体的创业创新活力;充分发挥政府在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弥补市场失灵,优化公共服务,实现公平竞争,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等方面的作用,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
三、加强法治建设,实现市场经济的法治化。当前,建设法治的市场经济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法律规范方式有效调节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内在要求。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促进公平竞争;要完善行政执法机制,努力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保障法治的市场经济建设顺利进行。
四、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民营经济与市场经济存在天然一致性,凡是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市场经济也比较发达,经济发展速度也比较快,人民生活水平也比较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我们要解放思想、迎难而上,加大对民营经济政策支持力度,努力破除一切顽瘴痼疾,把顶层设计和基层攻坚克难结合起来,拿出钉钉子精神优化我市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五、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保障改革事业行稳致远。办好梅州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出发,树立与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相适应的思想作风,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统筹抓好干部育选管用各个环节工作,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一批又一批忠诚干净担当的中坚骨干,为强国建设提供坚强的干部保障。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党的领导
梅州市委政策研究室、市委改革办秘书科科长 陈 辉
当前,梅州上下正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加快建设苏区融湾先行区,以改革开放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我们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全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
加强党的领导,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根本政治保证。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广泛凝聚各领域力量,确保改革行稳致远。既要完善中央改革部署对接落实机制,确保党中央令行禁止,又要全面对标党中央部署,结合梅州实际谋划推进改革、强化创新探索,还要聚焦梅州实践,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梅州经验。
加强党的领导,以党建引领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实效。要全面提高各级党委(党组)建设水平,把基层党组织锻造成为实现党的全面领导、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大力实施党建赋能“书记领航项目”,推动党政一把手亲力亲为抓改革,在新时代赣闽粤原中央苏区人才振兴发展试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改革、绿美梅州生态建设综合改革等领域“竞标争先”“揭榜挂帅”,改革破难攻坚推动高质量发展。
加强党的领导,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要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深化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长效机制,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持续巩固党纪学习教育成果,促进党纪学习教育规范化制度化。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纪检监察专责监督体系、党内监督体系、各类监督贯通协调机制和基层监督体系。不断健全反腐败法规制度,完善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工作机制,构建良好政治生态。
加强党的领导,增强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合力。要聚焦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梅州实践,在国家、省部署在梅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绿美生态建设综合改革、城乡融合等领域谋划实施更多创造型、引领型改革。扭住构建县域产业发展动力机制、镇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动力机制两大重点,打好“百千万工程”改革“组合拳”,激发县镇村发展活力。坚持“四下基层”工作制度,提高改革决策水平。发挥市委深改委全市改革全面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职能,推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在梅州落地生根、结出硕果。
编辑:李子莹
审核:练海林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