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我市全面启动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第一批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陆续进驻各重点帮扶镇和巩固提升镇。
三年来,110个工作队、1311名干部投身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聚焦“五大提升”任务建设典型镇、典型村,全面助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奋力推动“百千万工程”开局起步、提速进位。
近日,第一批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结束帮扶任务,并与第二批工作队完成工作交接。他们三年的辛勤耕耘,已在梅州大地上绘就出一幅业兴、民富、村美、人和的乡村振兴画卷。
做好规划管长远
守牢底线防返贫
110个工作队、491个组团结对帮扶单位、1311名干部,来自省直和中直驻粤单位、广州市对口帮扶单位、梅州市直和中央省属驻梅单位、各县(市、区)组团帮扶单位。他们中有党政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干部、金融助理、科技特派员、“三支一扶”人员、高校毕业生志愿者等,组建起了这三年梅州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的强大队伍。
为更好地推动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我市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四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制和领导干部深入基层定点联系8个县(市、区)工作机制,并明确了市级领导挂钩县(市、区)、联系镇村的责任分工,还出台了系列文件,形成“1+1+N”政策体系,为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机制保障。
在党建引领和制度牵引下,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将编制规划放在第一步,按照市、县(市、区)“一盘棋”规划及主体功能区定位要求,联合各镇(街道)系统谋划、科学编制镇域乡村振兴规划和驻镇帮镇扶村五年帮扶规划,促进镇村一体谋划发展。
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底线任务。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根据每年度的《梅州市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要点》,加强常态化预警监测,落实“三保障”政策和保险兜底,采取产业帮扶、就业帮扶、消费帮扶等措施,帮助原建档立卡脱贫户及三类监测对象享受防返贫兜底待遇、实现稳定增收,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振兴产业富镇村
提升环境增福祉
“62户重点监测户中有53户有序退出,36个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万元,‘留隍橄榄’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留隍镇骑楼古街历史文化街区成功申报……”丰顺县留隍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胡增辉向记者细数着三年来的帮扶成果,脸上满是喜悦。
丰顺县留隍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由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中国石油华南化工销售分公司选派人员组建,三年来累计投入帮扶资金超1700万元,有力推动留隍镇高质量发展。“工作队及其所在单位的帮扶可谓真心实意、真金白银。产业帮扶、就业帮扶、消费帮扶和金融帮扶等多措并举,改善人居环境、优化乡村产业结构,让我们‘面子’‘里子’双提升。”留隍镇副镇长谭英立说。
这是110个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倾力帮扶的典型缩影,也是我市110个镇(涉农街道)美丽蝶变的真实写照。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各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坚持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把招商引资作为首要突破口,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并着力推动梅州农产品进入大湾区市场,促进产销精准对接。同时,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代耕代种、认耕认种、托管经营等方式不断夯实粮食安全生产根基,让撂荒地种起来、管起来,带动镇村增收致富。
广梅指挥部已初步探索出可推广复制的撂荒地整治经验。他们引导鼓励工作队(组)引进民营企业,通过“政府主导推动土地流转+企业规模化机械化种植+专业团队市场化运营”的方式试点推进农业产业合作项目。截至目前,广州对口帮扶的30个镇共计流转土地16.26万亩,其中撂荒地复耕复种15.72万亩,形成了番禺五华“茶叶基地”、海珠丰顺“烟稻轮种”、荔湾梅县“稻蔬基地”、天河兴宁“稻鱼共生”等产业模式。
在增进民生福祉方面,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大力提升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水平,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如今,全市2047个行政村基本建成干净整洁村,1621个行政村建成美丽宜居村(含特色精品村186个),还有104个达到“宜居圩镇标准”的建制镇、13个达到“示范圩镇标准”的圩镇以及16条乡村振兴示范带等,都是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的亮眼“成绩单”。
梅州日报记者:刘巧 王锐
通讯员:黄金文
编辑:罗欢欢
审核:张英昊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