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评|警惕“花式揽客”背后的“花样文章”

■ 舒爱民

“五一”假期即将来临,在线旅游平台数据显示,“五一”假期境内游预订人次大幅上涨。境内游热门目的地中,北京、广州、上海、三亚、南京、珠海、杭州、成都等地吸引了更多关注。主题乐园预订热度持续增长。恐龙IP、“萤火虫+”……各地“花式揽客”点燃消费热情。

从东北文旅局“花式喊话”到各地主题乐园的“IP造势”,从“萤火虫+”夜游项目到“恐龙IP”沉浸体验,随着“五一”假期临近,文旅部门纷纷使出浑身解数“揽客”。然而,在流量狂欢的背后,部分“花式营销”正陷入形式大于内容的怪圈。某地文旅局长身着古装cosplay吸引流量,却因景区设施陈旧、服务不到位遭游客吐槽;某地强行将恐龙元素植入缺乏地质特色的景区,人造景观粗糙简陋,反而引发游客“照骗”质疑。这些都是实例。

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警惕“花样文章”背后的隐忧。文旅产业的本质是体验经济,若将营销成本过度倾斜于流量争夺,忽视文旅项目自身特色的挖掘和服务品质提升,终将因“货不对板”消耗来之不易的口碑。文旅项目的生命力在于文化基因的深度挖掘,敦煌的沉浸式演艺成功在于千年壁画艺术的活化,故宫文创走红源自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表达。唯有立足地域特色,将文化符号转化为可体验的旅游产品,才能避免“千城一面”的尴尬。此外,文旅产业要真正留住游客,须在智慧导览、错峰预约、无障碍设施等细节处下功夫,让“花式服务”匹配“花式营销”。各地文旅部门需建立从引流到转化的全链条机制,通过政策扶持培育优质文旅企业,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承载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优化服务体验。同时,警惕“宰客”等短期逐利行为,以法治化手段维护市场秩序,让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文旅产业的竞争,终将是文化内涵、服务品质与治理能力的综合较量。唯有以真诚的态度做好产品,用绣花功夫提升体验,才能让“花式揽客”真正转化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能。当流量褪去,留下的应是游客心中真正值得回味的诗与远方。



编辑:吴优

审核:陈显东

(作者:舒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