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 霞
社交平台上,各类减肥经验帖铺天盖地:“21天狂瘦20斤,亲测有效”“一周暴瘦15斤,不运动不节食的懒人减肥法”“跟着这个食谱吃,月瘦30斤不是梦”……这些极具冲击力的标题,就像一个个强力磁石,吸引着那些渴望瘦下来的人们。
减肥,本是一个关于健康的话题,如今却成了黑心商家的财富密码。他们利用人们对身材的焦虑,炮制出“月瘦20斤”的虚假神话,再通过话术模板、账号矩阵和隐匿交易,将消费者引入假货横行的私域流量池。更可怕的是,这些产品不仅无效,还可能损害健康——黑芝麻糊充当代餐粉、三无产品贴上“蓝帽子”标志……而当消费者发现上当时,商家早已注销账号,换个马甲继续行骗。这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套路,正是网络时代的新型诈骗。
这场骗局的根源,在于“速成”文化的泛滥。现代社会推崇效率,人们渴望“7天学会一门技能”“30天改变人生”,减肥也不例外。商家精准抓住了这种心理,用夸张的数字制造幻觉,让消费者误以为“瘦得快”等于“瘦得好”。然而,生物学规律不会为营销话术让步。健康的减重需要时间,任何违背常识的“暴瘦”承诺,要么是谎言,要么以健康为代价。可悲的是,许多人宁愿相信“21天狂瘦20斤”的奇迹,也不愿接受“三个月减10斤”的科学建议。
平台监管的缺位,也为这场骗局推波助澜。社交媒体的算法天然偏爱吸引眼球的内容,而“月瘦30斤”的标题显然比“均衡饮食+适度运动”更有流量。尽管平台声称打击虚假营销,但账号矩阵、话术模板、私域引流等手段早已形成产业化运作,甚至出现“同一设备注册超3个账号才触发风控”的漏洞。当监管沦为“马后炮”,消费者的权益便成了牺牲品。
要打破这场骗局,仅靠消费者“擦亮眼睛”远远不够。平台必须承担主体责任,用技术手段识别营销矩阵,对减肥类内容实行“标注制”;监管部门需建立跨平台联惩机制,让换马甲行骗的商家无处遁形;而法律层面,则应提高虚假宣传的违法成本,让“退一赔三”成为底线而非上限。更重要的是,全社会需要一场关于健康观念的启蒙——减肥不是数字游戏,与其追求“暴瘦”的虚妄,不如学会与身体和解。
编辑:吴优
审核:陈显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