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林生
近日,有游客发帖称,在陕西咸阳网红村袁家村中,有商户门上挂着像在“发毒誓”承诺招牌,称可追踪供应链、不掺假等,如果做不到,“甘愿子孙受穷”“甘愿遭天地共谴”“甘愿后辈远离仕途坠入乞门”等。
这个帖子引发网络热议,网友评论留言分化明显,如“发这个誓,就让我相信他说的必须是真的?”“假如发毒誓可信,还要法律干什么?”“神圣的誓言贬值了”“从小吃到大,见证袁家村越变越大”“东西不贵,货真价实”“袁家村我是定期要去的”……袁家村村委会工作人员回应媒体记者时表示,这些承诺招牌系商户自发行为,从开始搞旅游的时候就这样了。
商家为招揽顾客而“发毒誓”,并非新鲜事。此前,有媒体报道,某地一家火锅店挂出一副对联,上联“赚昧心钱全家死绝”,下联“不抓质量天诛地灭”,横批“诚信经营”;某地菜市场有摊贩挂出“短斤缺两断子绝孙”标牌。不过,像袁家村有这么多商家不惜“发毒誓”,还不多见。
这种招揽顾客的奇葩方式,可称为“发毒誓”式营销。商家出此狠招,无非是想利用传统文化中对“毒誓”的敬畏心理,通过夸张性和冲突性语言博取关注,暗示自家商品质量有保证,试图快速赢得消费者信任,最终达到营销目的。
“发毒誓”式营销,看似商家对商品质量信心十足、对消费者诚意满满,实则暗含风险,得不偿失。首先,“发毒誓”涉嫌虚假宣传。依据《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商家向消费者作出事实上无法兑现的承诺,实质属于欺诈行为,由此引起的消费投诉,容易激化矛盾,增加消费维权调解困难。
其次,涉嫌不正当竞争。相较于其他诚信守法商家,“发毒誓”或许可以吸引更多眼球,商家借此提升商品销售量。这种情况下,不屑“发毒誓”的商家难免觉得不公平,触发不满情绪。假如同行竞相效仿,可能导致陷入“谁更敢赌咒”的恶性竞争,结果是商家“发毒誓”没有最毒、只有更毒。
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地方的商家动辄“发毒誓”,景区景点、商圈街头的“毒誓”越来越常见、“赌咒”越来越狠毒,那么,不仅无法彰显诚信建设成效,打造良好营商环境,反而让人觉得社会诚信度偏低,商家不“发毒誓”无法取信于民。
事实上,有调研数据表明,大部分消费者认为“发毒誓”纯属营销噱头,无法提高购买意愿,反而令许多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产生抵触心理。可见,商家“发毒誓”式营销,不是小事,更非“私事”,涉嫌虚假宣传、扰乱市场秩序,不可听之任之。
编辑:吴优
审核:陈显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