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评|家庭摄像头别反倒“引狼入室”

■ 戴先任

有媒体记者调查发现,原本出于安全考量安装的家庭摄像头,却暗藏隐私泄露的风险。网络存在售卖家庭摄像头视频和直播资源的现象,通过破解软件可获取常见品牌摄像头账号密码,观看或下载监控画面,甚至有售卖含裸露画面的隐私视频资源的情况。

安装家庭摄像头,本是为了保护家庭安全,不想却成了不法分子获取不法得利的工具,达到窃取商业秘密、通过偷窥方式获得他人隐私照片与视频等不法目的。有些不法分子还可通过家庭摄像头掌握用户家中情况,实施偷窃、抢劫等恶性犯罪。更可怕的是,针对公民个人隐私的偷拍,还形成了一条黑色产业链。

家庭摄像头遭到隐私泄露案例屡见不鲜。早在2019年,浙江温州警方破获的一起非法控制家庭摄像头案,犯罪分子通过APP破解工具对数十万只家庭摄像头进行非法控制,再将这些摄像头的账号密码、破解工具或拍摄的私密视频经网络售卖。

“家庭保护神”引狼入室,暴露出家庭摄像头存在不少问题。比如一些用户安全意识、权限管理意识不强,设置简单密码或长时间不更换密码,甚至使用默认密码,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另外,不少产品也存在数据传输未加密、APP未安全加固等安全缺陷。一些廉价的杂牌摄像头,更是因为缺乏安全技术支持,很容易被黑客攻击。这与目前智能摄像头市场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有很大关系。近年来家庭智能摄像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制售智能摄像头的商家越来越多,市场也呈野蛮生长态势。

家用摄像头不能成了隐私“直播机”,不能成了任由不法分子摆布的“偷窥器”,亟待相关各方合力。目前我国对家庭摄像头等智能家居设备的数据安全尚未有明确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相关部门要尽快出台相关强制性国家标准,对家庭摄像头的生产与销售过程形成全过程监管,规范摄像头市场,保护消费者权益。摄像头的生产商家要完善相关安全设计,让摄像头能够更为安全,让黑客不再那么容易得手。用户也要增强安全意识,比如设置复杂密码,定期更换密码、固件和软件等;摄像头要尽量避免对准卧室等私密空间。此外,公安机关要加大对非法控制家庭摄像头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对将脏手伸向公众家庭生活的犯罪分子要零容忍。同时,要铲除偷拍黑产,斩断黑色利益链。



编辑:吴优

审核:陈显东

(作者:戴先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