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座|AI自习室流行,别把中小学生当“试验田”

■ 关育兵

在教育科技蓬勃发展的当下,AI自习室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吸引了大量资本与企业的关注。这本是科技赋能教育的有益尝试,承载着创新教育模式、提升学习效率的期望。然而,在其快速扩张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尤其是将中小学生作为主要目标群体的做法,值得警惕。AI自习室不应偏离教育本质,沦为“双减”政策下的违规培训新形态。

AI自习室以“人工智能学习机+真人督学”为主要卖点,声称能为学生打造个性化学习场景。自其诞生之初,人们期望它能借助技术打破教育资源的地域限制,促进教育公平。但现实却不尽如人意。目前,许多AI自习室的督学师并非专业教师,甚至缺乏基本教学资质。据一位前AI自习室员工透露,该岗位准入门槛极低,只要具备基本沟通能力就能上岗。此外,AI自习室的学习效果也有待验证。尽管学习机内置了大量教材和题库,但这些内容是否能切实提升学生学习成绩,仍存疑问。不少品牌只是简单地将传统教培内容数字化,缺乏真正的技术创新,难以满足学生和家长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此外,不少AI自习室的运营模式与传统校外培训并无二致。北京一家AI自习室对外宣称专注英语单词速记,实际却提供小学到高中全学科一对一培训服务。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严重违背“双减”政策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和家长经济负担的初衷。

面对这一乱象,各地教育部门迅速采取行动加强监管。银川、江西等地明确将AI自习室列为重点整治对象,严查其变相开展学科类培训行为。这些监管举措表明,AI自习室若继续将中小学生作为目标,无视政策红线违规操作,将面临巨大政策风险,甚至被市场淘汰。

AI自习室若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应拓展目标受众,将服务对象扩大到大学生、职场人士、成人学习者等群体。针对不同群体的学习需求和特点,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支持,真正实现教育的普惠性和高质量发展。

AI自习室作为教育领域的新生事物,可为教育创新注入活力。但前提是找准方向,坚守教育初心,遵守政策法规,尊重教育规律。只有这样,AI自习室才能在教育中找到真正的价值,实现长远发展。



编辑:吴优

审核:陈显东

(作者:关育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