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鸣|招本科生服务老人是不是大材小用?

话题缘起:2月20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伦县民政局的一则公开招聘信息引发广泛关注。公告显示,多伦县上都河敬老院正公开招聘2025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其中一个岗位明确要求应聘者负责照护男性老人如厕、沐浴等工作,建议男性报考,学历要求为本科及以上,并特别指出这是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岗位。有网友称该岗位是“亲民的事业编”岗位,也有网友表示本科生应聘该岗位是大材小用。

招本科生服务老人是养老服务升级

■ 马也湘

面对一些网友“招护工还要本科学历”的质疑,当地民政局已做出回应,岗位以管理为核心职责,同时帮忙照护老人,且该敬老院中全是男性老人,所以才建议男性报考。由此可见,多伦县所设置的岗位门槛并无不合理之处,网友的质疑反倒暴露出对养老服务工作的偏见。

在多数人传统观念中,照护老人是一项低门槛的体力活,不必对学历有所要求。实际上,养老服务工作正从“体力活”转向“技术活”。随着养老观念不断进步,老人所需的不再仅是生活起居方面的护理,还有尊严与精神方面的支持,养老服务已然成为需要专业知识、沟通智慧和人文关怀的复合型工作。这种职业内涵的升级,正是2019年国家多部门联合推动高校开设养老专业的重要原因。近年来,中华女子学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校纷纷设立养老服务管理专业,2024年,首批本科生已走向社会,标志着我国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向专业化迈出重要一步。因此,多伦县敬老院招聘本科生,并非大材小用,只是养老服务行业升级的一个缩影。

应看到,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基本国情,保障人们“老有所养”是绕不开的话题,可当人们期待更优质普惠的养老服务时,仍不免给养老服务从业者贴上因“伺候人”而“低人一等”的标签。在养老专业本科生的采访中,也不乏家人无法理解其职业选择的例子。养老服务从业者的社会地位亟待提升,他们予老人爱护与尊严,社会也应给他们多点尊重。当然,提高养老服务从业者的公众认可度,不能止于口号,多伦县以事业编制吸引有志于养老服务的年轻人,就是一次有益尝试,但也还需系统发力,如加强学科建设,健全待遇保障体系,通过技能等级认证畅通职业发展渠道等。

本科生干护工的活是“大材小用”

■ 阮 灵

招聘本科生去照顾老人如厕沐浴,虽说体现了社会进步和当下年轻人职业选择的多元化,但从深层次来看,实则是教育资源的浪费,有点大材小用。

高等教育是专业方向性很强、成本很高的教育,培养的是具备专业知识和高技能的人才。如果这些人才都去从事与专业无关的基础性工作,无论是对公共资源还是对学生的青春年华而言都是极大浪费。再则,本科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适合从事技术性、创新性或管理类工作,而照顾老人的工作,如协助如厕、沐浴、喂食等,更多需要的是耐心、细心和责任感,这些素质并非需要本科学历,经过短期培训后,绝大多数人都可以胜任。所以,如果高学历人才都“下沉”到“护工”“送外卖”“当环卫工人”等服务业时,显然是社会对“人尽其才,悉用其力”相违背的。

事实上,高学历人才、名校毕业生,天然就带有诸多“光环”,大家也对他们寄予更多的期待,他们应该走上更重要的岗位,得其所,展其长,从事更有知识含量、技术含量的工作,将人生价值刻印在向着星辰大海的征程之上。换句话说,拥有本科文凭的毕业生又何必去做护工,造成“学历贬值”“学习无用”呢?

当前我国正处于传统产业亟需转型,新兴产业正要起飞的关键时期,如果连照顾人的基础护工都要本科文凭,无疑浪费了本可以推动社会进步的教育资源。究其背后,或许与许多学校盲目扩招,导致毕业生数量远大于市场需求有关。因此,高考应在保障公平的提前下,给予学校和学生更多自主权,发展更多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专业技能人才。令人欣慰的是,新高考改革开始侧重因材施教,这将有益于培养“实用型”人才,使他们从事与其职业教育相匹配的工作,实现社会效率最大化。



编辑:吴优

审核:陈显东

(作者:马也湘 阮 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