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座|超高产优质稻增添端稳饭碗的底气

朱双玲

7月17日,位于兴宁市永和镇的超高产优质稻测产验收现场传来喜讯,早季150亩示范田平均亩产达726.38公斤,最高亩产758.45公斤,再获丰收。(详见《梅州日报》7月18日1版)

夺取夏粮丰收,是实现粮食全年丰收的第一场硬仗。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水稻品种培优选育工作,推广水稻良种良法示范种植,着力提升稻米品质,千方百计稳定粮食生产,不断做大做强“米袋子”品牌。作为国家级粮食主产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兴宁超高产优质稻再获丰收来之不易。这份沉甸甸的丰收答卷,凝结着无数农民和科技人员的心血和汗水。实践证明:只要抓住“藏粮于技”这个牛鼻子,以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引领,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不断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就能让乡亲们的“金扁担”越挑越稳。

在庆祝丰收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梅州地处山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较薄弱,水稻分散种植,产业化发展规模小,种植效益低。虽然我市粮食连年丰收,但是粮食安全基础仍不稳固,确保粮食安全工作形势依然严峻。对此,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硬件”“软件”一起抓。从耕地到种子,从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到调动主产区重农抓粮积极性,从做好粮食收购到安全储粮,既抓物质基础,又抓机制保障,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当前,夏收夏种才刚刚拉开帷幕,粮食生产依然不可放松。面向未来,我们要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首先要保证耕地数量,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确保耕地实至名归;要保证耕地质量,重点着重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农业基础设施,肥沃农田土壤、提高农业抗灾能力,将耕地建设成与现代化农业生产相适应的永久性的基本农田。其次要通过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研发培育新型粮食品种、研发小型农用机械、改进农用化肥等措施,提高工作效率,改变土壤成分,稳步提高粮食产量。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就需要我们在希望的田野上铆足干劲、接续奋斗,产量产能、数量质量和生产生态一起抓,持续提升粮食供给保障能力。兴宁超高产优质稻产量再创新高,沉甸甸的收获,为端稳饭碗增添了底气,为我市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编辑:吴优

审核:陈显东

(作者:朱双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