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座|乡村治污“建管并重”经验值得推广

朱双玲

近年来,大埔县把做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作为推进“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积极推进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和有效管控,让农村人居环境焕发“新颜”。(详见《梅州日报》7月15日3版)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一头连着“三农”,一头连着生态文明建设。近年来,针对农村点源污染排放分散、随机性强、水量较小,建设管网难收集、费用高等特点,我市各地结合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充分利用相关设施,坚持新建与整改两手抓,积极探索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新模式,努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成效喜人。

污水处理对全国农村而言尚属难题,大埔县能在这个“老大难”问题上实现新突破,难能可贵。细究原因,一是分类施策,二是建管并重。前有车,后有辙。大埔在解决农村污水处理这个难题的过程中获得的可行经验,各地可以触类旁通应用在农村污水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整体提升等多个方面,探索一切可行的路子,广泛吸取经验、拓展思路,让美丽乡村更宜居宜业。

生产生活一刻也离不开水。相对于工业污水和城市污水,农村污水往往容易被忽视。用好“建管并重”的乡村治污经验,各地一方面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不搞“一刀切”。对村庄较为集中的平原地区可实行“集中连片”的处理模式;对于地形复杂、管网铺设难度大、污水产生量小的山区村庄,则推行单户收集、分散治理等方式,对生活污水进行收纳治理、就地综合利用。另一方面要坚持“一次建设、长效运行”的治理模式和以“可持续治理方案”为主的治理思路。针对农村点源污染排放分散、随机性强、水量较小等特点,推动农村污染与农业生产、与美丽乡村建设景观打造相结合,探索生态法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形成以生态修复、变“污水”为“肥水”还田、浇地的新模式,在源头上进行就地处理和循环利用,满足农民需求。

细节决定成败。乡村治污是一项系统工程,大埔的相关实践充分证明,乡村治污要从生活污水处理的细节入手,不断提升村民生活质量,才能让人居环境提升、生态环境改造与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并进,才能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画卷在广袤乡村铺展开来。

编辑:吴优

审核:陈显东

(作者:朱双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