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都议事厅丨让更多撂荒地变成“聚宝盆”

■ 杨丽君

盛夏时节,在大埔县百侯镇软桥村的水果玉米地里,一排排玉米植株茂盛、玉米颗粒饱满,一派丰收的景象。村“两委”干部、百侯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员以及志愿者们正忙着将玉米采摘、装箱、装车发运。绿美生态与特色农业产业的有机融合,让撂荒土地结出了丰硕的成果。(详见《梅州日报》6月13日1版)

软桥村从一个经济后进、基础薄弱的小山村,到如今村民笑谈丰收、村集体经济喜获增收,这一可喜的改变得益于该村因地制宜找到适合本土的产业发展之路,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通过村两委干部、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和农科团队共解“撂荒之困”,为农村发展特色农业增添了信心,形成了干群齐心协力共建美丽新农村的良好局面。

解决农村土地撂荒问题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我市采取多种政策措施促进撂荒地复耕,如推进撂荒地流转、构建企业+基地+农户模式促进规模产业经营、科技下乡等,有效激活了农村部分沉睡田地。百侯镇偏远山村的撂荒地长出“绿黄金”变成“聚宝盆”,是我市持续推进撂荒攻坚、做大绿美经济增量的又一成功实践。

纵观我市各地为了激活“沉睡”土地进行的积极实践和探索,不少经验做法可圈可点。我市广大农业企业和农户不仅在撂荒地种上水稻,还多元种植南药、水果玉米、烟叶、豆类等,让撂荒地长出“金枝玉叶”,长出“致富果”,长出“金豆子”。实践证明,在新型农业化发展进程中,我们要密切绿美生态与特色农业产业的有机融合,量身打造符合自身实际的特色农业发展方向,大力提升撂荒地和良田的活化利用,向土地要更高收益,向产业要更高效益,努力实现富民兴村。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今后,我们既要在已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持续巩固复耕复垦战果,更要在当下实施“百千万工程”和绿美生态建设的热潮中,推动“绿美+产业”融合发展,助力梅州农业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为此,我市各地要始终以生态富民为目标,紧盯产业发展短板和撂荒地复耕的制约因素,因地制宜探索更多的新模式、新经验,让万顷良田的绿色和金黄描绘出“进村见景”“瓜果飘香”的新农村图景。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农田水利、农业机械等设施建设,提升农业企业和农户的种植意愿和效率;协调各方力量加大帮扶力度,拓宽联农带农机制,精准谋划产业定位,切实解决品种引进、种植技术、产品深加工、销售渠道、品牌培育等实际难题,保障耕地可持续发展,促进特色产业发展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一把“金钥匙”,成为绿美经济赛道上的一支“生力军”。

编辑:林晓萍

审核:陈显东


(作者:杨丽君)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