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 萍
近日,南通一则《禁止制造、销售封建迷信殡葬用品的通告》,引发热议。不少网友对此持反对态度。笔者也认为,移风易俗不宜简单“一刀切”。理由有四:
其一,从法律层面来说,现行的《殡葬管理条例(2012年修正本)》,对“封建迷信的丧葬用品”并无范畴规定。把制作销售冥币纸钱认为是封建迷信行为,这个定性欠妥;“一刀切”规定更是缺乏法律依据。
其二,从民俗文化来说,清明节扫墓祭祖,是几千年来的风俗习惯,与之有关的祭扫行为是寄托哀思的一种方式,购买、焚烧纸币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应该将其作为一个良好的民俗传统去传承。当然,基于环保安全要求,我们也要摒弃祭祖过程中“过度燃放爆竹、烧纸钱”等不文明行为,对其进行革故鼎新,保持底蕴的同时,注入一些现代化的健康的精神力量。
其三,从城市管理层面来说,城市管理的初衷是为了营造更加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但它应该建立在对各种文化习俗充分理解、尊重和引导的基础之上。在推进现代城市治理体系的过程中,简单、粗暴地标签化某些传统文化元素并予以禁止,这样的管理是机械式、缺乏人情味的,应该慎重对待。
其四,从民众情感来说,清明节,千家万户会买元宝纸钱祭祀先人,这是千百年来老百姓寄托哀思、缅怀先人的精神需求和表达方式。通过敬天敬祖,提醒大家不要忘本,激励后人传承传统,从而珍惜亲情和友情。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很重要的精神价值传递,其背后的文化意蕴远非“封建迷信”所能简单概括。就此而言,发布如此“一刀切”禁令,恐易挫伤人民群众最朴素的祭扫情感。
总而言之,规定要有“人情味”,要尊重传统习俗与世情世理的多元性。作为城市管理者,出台公共政策需经过深思熟虑,特别是在制定实施涉及千百年来民风民俗的法规条例时,要充分考虑群众的情感需求和现实需要,切忌盲目一刀切。要通过人性化的管理手段,合情合理、循序渐进推进“移风易俗”,让我们生活的城市既现代文明又充满人文关怀。
编辑:林晓萍
审核:陈显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