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评丨小学生“厕所社交”亟需纾解

■ 杨玉龙

孩子们走不进操场,不能在走道里停留,甚至在教室里也只能坐在自己的位子上,被逼无奈之下只能躲进厕所里社交,即所谓的“厕所社交”——这是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市中华职教社副主任李国华近年来在工作和生活中观察到的独特现象。他呼吁:“不能让这一代人的童年回忆,就此停留在了厕所里。”

据悉,迫使小学生进行“厕所社交”的原因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学校对安全的顾虑,另一方面则是家长对学生的焦虑。事实上确实如此。从学校角度来讲,为了减少安全隐患,势必会加强管理,课间十分钟静悄悄是许多学校的常态,甚至有的逐步演变成设立“一刀切”规定——除上厕所外,学生课间不得离开教室。于家长,无外乎是考虑安全和孩子学习。

小学生“厕所社交”是一种尴尬的存在,不利于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成长。毕竟,课间10分钟应当是学生适当休息、放松身心、扩大社交的时间,是属于师生放松的时间。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9月1日起施行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明确,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

小学生“厕所社交”需要纾解。学校当负起主体责任。研究表明,未成年人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一堂课结束后,需要适当的放松。学生久坐也会导致身体出现健康问题,如肥胖、近视等,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于学校,应平衡好教学和学生运动娱乐的关系,还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运动、游戏的技能指导和安全教育,降低意外发生的概率。

同时,教育主管部门也应通过督导加强对学校的监督管理,把课间时间尽可能还给学生。李国华建议,教育部门指导学校与家长建立有效沟通机制,将学生课间活动的益处和潜在风险、学校采取的防范措施等向家长说明,取得家长支持。当然,也有必要将课间活动开展情况纳入教育督导范畴,规避小学生“厕所社交”的出现。

当然,广大家长应该正视孩子的教育与成长。例如,应支持孩子在课间自由活动,教育孩子做好自我防护,认识并承担孩子在这过程中产生的适度风险,而不是为了安全或者加紧学习将自己封闭起来。对于学校“厕所社交”,家长也应多些引导,毕竟,学校就是孩子的“小社会”,多些摸爬滚打,多些风雨历练,才是他们完美的童年。

编辑:林晓萍

审核:陈显东


(作者:杨玉龙)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