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评丨“养老自由”是伪命题,认真就输了

■ 徐林生

养老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话题。近日,养老金融50人论坛发布《中国养老金融调查报告2023》显示,近六成调查对象认为,整个养老期间财富储备规模在100万元以内即可满足养老需求,约四成调查对象认为养老财富储备需达到100万元以上。

数据显示,6.88%调查对象认为30万元以内可满足养老需求,21.96%调查对象认为30万元—50万元之间可满足养老需求,而19.38%调查对象则认为需要达到200万元以上才能满足养老所需。调查对象最关注的养老生活品质分别是医疗服务、资金保障、社交环境、护理服务、家人团聚、居住和服务设施等方面。机构分析上述数据得出结论是,多数调查对象目前储备养老资产尚未满足预期,“表明未来我国养老金融市场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存多少钱才能满足养老需求?说白了就是“养老自由”问题,与“财富自由”是“一币两面”。近年来,关于“财富自由”话题不时见诸媒体,关注度高、围观者众,不少专家学者参与其中,还煞有介事“计算”出居民达到“财富自由”存款“中位数指标”,似乎达标后真可“躺平”,提前过上衣食无忧“退休”生活。一些网友表示,要把早日实现“财富自由”当作人生“小目标”。

其实,“养老自由”与“财富自由”一样是伪命题,因为这背后有太多“未知”因素,当真不得。以普通居民养老需求为例,从宏观方面看,我国幅员辽阔、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居民退休收入水平以及物价水平差距甚大,决定了实现所谓“养老自由”不可能有统一标准。比如有50万元财富储备,要维持基本养老水平,在一线城市可能过得紧紧巴巴,而在西部地区则绰绰有余。

从微观方面分析,不同个体对养老需求更是千差万别。如对物质欲望追求、消费观念、生活习惯、身体健康状况等,都是决定能否实现“养老自由”重要因素。换句话说,不同地区、不同个人对“养老自由”标准要求不尽相同;即使同一地区、不同个人实现“养老自由”目标和条件也千差万别。

一些机构之所以抛出“养老自由”话题,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刷存在感、提高知名度、扩大业务量,于是自设“标靶”、小题大做,提出一些无多大意义也不存在“标准答案”的问题,人为放大“财富积累”焦虑,涉嫌误导公众、浪费舆论资源,无助于营造积极理性的公共氛围。因此,“养老自由”其实是伪命题,认真你就输了。

编辑:林晓萍

审核:陈显东

(作者:徐林生)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