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林生
“师傅,付好了,您那里收到了多少钱?”近日,有媒体记者调查网约车行业抽佣现象,结算车费时与司机手机上的收款界面核对,结果让人大吃一惊——记者通过高德地图下单,系统显示订单被派发给某平台司机。单程共计11.77公里,用时35分钟,共支付车费40.2元,司机实收金额仅23元。也就是说,4成以上的费用都被平台收取。
订单抽成,向来是网约车行业绕不开的话题。驾驶员们一度受困于平台抽成不透明以及比例过高等问题,在相关政府部门推动下,计价规则逐步明晰,并形成30%这一隐形抽佣上限。然而,有媒体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不少网约车订单正经历层层“倒卖”,司机被收取总费用远超订单金额的30%,有的甚至被抽取近一半。
这种“倒卖”订单行为之所以能实现,得益于网约车平台一种模式创新。据了解,当前平台存在三种发展模式——纯自营出行平台、自营+聚合出行平台,以及纯聚合出行平台。在聚合平台下,各运营商将订单分发到一众中小平台,中小平台再匹配订单给到具体承运司机,分发过程中就会产生一定费用,也就是订单的“转卖费”。于是,在这种合作模式下,平台各打各的算盘,或收订单转卖费,或是承运平台抽佣,叠加后形成了超过30%的总抽成费用。
在运营商看来,这有利于大平台做大做强、大小通吃,也让小平台得以依附大平台分得“一杯羹”。事实上,这种所谓创新,看似“皆大欢喜”,实则“雁过拔毛”,平台将“倒卖”订单成本转嫁给终端承运人(司机),结果导致不少地方的司机每跑一公里收入越来越少,行业越来越“卷”。
必须指出的是,这些聚合出行平台,不是聚焦做大订单“蛋糕”,而是围绕分发订单上做文章,导致分“蛋糕”平台越来越多。如此创新,无异于把司机当“唐僧肉”,让终端承运人百上加斤,衍生出不容忽视问题。一些司机为了维持以前收入,只好熬时间、拼身体延长出车时间,不得不疲劳驾驶,陡增行车安全隐患。
为此,有关部门应当高度重视,出台针对性监管举措,规范聚合平台运行规则,整治层层“转卖订单”现象。特别是应当明确规定不论订单被“转卖”几次,各平台抽取的服务费用总和不得超过车费的30%,以确保手握方向盘的司机获取合理比例的收入,真正体现多劳多得。只有这样,才能建立长效机制,切实维护市场秩序,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编辑:林晓萍
审核:陈显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