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林生
近日,山东济南。济南姑娘被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录取,在分享经验时表示,到现在还没有属于自己的手机,“真的(玩手机)是管不了的,老师、家长帮忙管一下手机还是能有所帮助的。”相关视频发布后,引发热议,“被北大录取女生分享经验强调没手机”迅速登上热搜。
对此,很多网友不淡定了。有网友急了,祈求“这条视频千万别让我爸妈看到”,否则,“好日子”到头了;有网友酸了,“不显摆你就读的是名校”?也有网友表示不服,“身边考上北大清华的同学都有手机”;还有网友干脆“躺平”了,因为“无法想象自己没有手机”……网友调侃、不屑等情绪性反应,不管其身份是否中学生,均有相当的真实性和代表性,值得关注。诚然,“没手机”的学生不一定能成学霸,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也不都是“没手机”,但沉迷手机后变成“学渣”的学生大有人在,却是不争事实。
随着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其诱惑力也越来越“致命”,特别是对中小学生学习成绩和身心健康带来的副作用日益凸显,患上“手机成瘾症”学生不在少数。近年来,国内外大量调查研究表明,中小学生使用手机时间长短与学习成绩明显呈负相关性,使用手机时间越长,学习成绩越差。这也是和许多国家一样,我国原则上禁止中小学生带手机进校园的根本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手机禁令只针对校园环境,难以限制学生在校外场景使用手机。这种情况下,家长监督和学生自律性显得尤为重要,能否正确引导、督促子女理性使用手机,关乎学生健康成长。在这个问题上,学校严管、家长监督和学生自律,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自律是学习成绩优异学生最为宝贵的品质。事实证明,堪称学霸的学生,均有很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对当下中学生而言,衡量其自律性高低,很大程度上可根据能否理性使用手机得出结论。换句话说,如何使用手机,实际上已成为评估一位学生自律性“成色”的最佳“试金石”。
由此可见,上述考上北大的济南姑娘分享学习经验时强调“没手机”,并非“凡尔赛”,而是有感而发,值得借鉴。从这层意义上说,还在为手机困扰、纠结的每一位中学生,其实与学霸的“距离”并不很远,可能真的仅“一部手机”之遥。
编辑:林晓萍
审核:陈显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