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君
近日,在五华县华城镇,两名中学生在华城大道旁及时扶起摔倒的老人的视频,在社交媒体刷屏。他们见义勇为的行为,受到了当地政府、学校以及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公益平台的表彰和奖励。
这真是一条“暖心闻”!在老人倒地最需要援助的紧急时刻,中学生敢于挺身而出,毫不犹豫扶起老人,直到救护车赶到现场。此情此景,让人心头一暖。此种助人为乐的精神,值得我们“点赞”和学习。
一个崇德向善的义举可以带动一群人。两位“00”后少年热心伸出援手,让老人和家属感到温暖,也让观者受到鼓舞。他们用友善之举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实际行动体现了新时代青少年的良好品德素养。透过这种正能量的传递,有助于把勇气和善意注入社会大众内心深处。两位少年扶起的不止是老人,也扶起了不倒的人心,带动了社会的新风正气。我们对此类好人好事要加大宣传,扩大“好人效应”影响力,辐射影响更多的人向善看齐,促进“敬老助弱”成为全社会的道德自觉。
好人好事永远是我们这个社会追求的主流。报道中有两个小细节,引人深思。一是老人摔倒之初,经过的路人来来往往,都没有停下来。二是老人家属对学生们的救助行为很感动,发出由衷感谢并为少年送上锦旗。前者反映了时下一些群众担心“扶人”可能带来“被碰瓷”的麻烦后果,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反之,后者却再次印证了,做好事者被当事人和家属诬赖的案例,毕竟是极少数。做好事者,社会大众始终是持感恩之心和赞誉之态的。
积善如登。走出“扶与不扶”的困境,除了加强社会道德建设,还需法治为做好事者“撑腰”。要通过积极搭建“舆论理性、司法中性、初心本性”三位一体的社会向善支点,最大程度释放善的温度,给予助人者更多实际保护,让“扶不扶”不再是一道纠结的选择题,而是果断的必答题。若每个市民都长成一棵“传善念、存善心、行善举”的爱心之树,我们的城市会形成辽阔的“好人森林”。其所释放出来的巨量真善美“氧气”,必将进一步净化美化我们的精神家园,为城市文明提供更丰厚的滋养。
编辑:林晓萍
审核:陈显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