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在峰
清明假期,不少市民选择外出游玩,放松心情。记者走访梅城部分景点时发现,大部分市民在出行时能自觉遵守文明行为规范,但仍有个别市民的文明出游意识“放了假”,景点出现车辆乱停放、踩踏花草等不文明行为。(《梅州日报》4月6日第4版)
文明出游,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近年来,我市一直在大力倡导文明旅游,引导广大市民争做文明旅游的践行者、传播者、推动者。但透过车辆乱停放、踩踏花草、到水库边上戏水、捞鱼、在公共场所大声K歌等不文明行为,不禁令人汗颜与疑惑:文明出游离我们还有多远?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每个人的言行,决定着自身在他人眼中是一道怎样的“风景”。文明见于小节,但法不责小、法不责众的社会心理仍广泛存在,破除这种心理惯性,少不了“他律”的规范,推动文明旅游仍需要多方发力,久久为功。一方面,景区应在科学管理和文明引导上创新方式,用好“云预约”“码上游”等新技术,针对游客屡屡出现的不文明现象,运用大数据分析帮助工作人员精准捕捉到有不文明行为“前科”的游客入园信息,对其进行特别提醒。同时,安装摄像头监控布防,完善志愿服务站点、通过无人机不断喊话,精准定位取证车辆乱停乱放等不文明行为,全力为游客营造安全舒适文明的旅游环境;另一方面,要劝导、惩戒两手抓。文明旅游显然不能单纯寄望个体自觉,对于不文明旅游行为,劝导教育是必要的,但对劝导教育置若罔闻者,监管部门要铁腕执法,用好“禁止旅游黑名单”“游客信用管理”等制度平台,对不文明行为进行相应的处罚,构建一处不文明、处处受限制的惩戒体系,督促人人敬畏规则、践行规则。
游兴再浓,也应行有所止;锦绣山河,更需用心守护。出门在外,我们每个人都是一道风景线,若每个人的言行举止都能“一键美颜”,社会文明的标尺刻度就会抬高一分。除了脚印什么都不要留下,除了照片什么也不要带走,请把文明素养和社会公德一同装入出行背囊,让文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诗和远方才会更加美丽。
编辑:叶惠玲
审核:陈显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