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忠德
在公共场所吸烟不仅是一种不健康、不文明的行为习惯,也是对周围环境和人群的一种危害。近日,记者走访梅城多个公共区域发现,公共场所吸烟的现象已经明显减少,公众的禁烟意识和自律性在不断增强。不过,仍有个别市民无视规定,在公共场所“吞云吐雾”。(详见《梅州日报》3月18日4版)
吸烟的危害众所周知。虽然目前大多地方都出台了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明确公共场所禁止吸烟,但因缺乏针对违反条款的处罚措施,加之执法力度不足,致使在公共场所“吞云吐雾”现象屡禁不止。由此可见,整治公共场所吸烟不文明行为,有法可依只是第一步,如何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才是关键。
控烟是个系统工程,也是个长期工程。有控烟责任的单位和工作人员应持续把弦绷起来,一以贯之、常抓不懈。禁烟更可借助科技的力量。一个明显的例证是,目前高铁上吸烟现象已经基本绝迹,是怎么做到的呢?笔者认为,真正让高铁上烟民放弃“来一根”的原因,主要是吸烟可能导致的“灾难性后果”——即使躲在卫生间抽烟,也会触发烟雾报警装置,并引起列车紧急降速或停车等连锁反应,吸烟者很容易受到高额罚款或行政拘留等处罚。
就此而言,控烟可借鉴高铁禁烟的成功经验,在硬件和技术手段上发力。比如,在电梯内设烟雾传感器和语音禁烟提示;在室外场合布置烟雾报警器和人脸识别探头,精准打击违规吸烟行为,等。此外,还可借鉴交通违法的“随手拍”举报办法,鼓励市民积极举报违法吸烟行为,如此既可节约执法成本,又大大减少执法难度。
总之,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多方携手,多措并举,群策群力,齐心协力敦促“老烟枪”树立起规则意识,公共场所禁烟就会取得实效和长效。
编辑:叶惠玲
审核:陈显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