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丨以实招硬招拼出苏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合力

■ 凌 峰

探寻中国式现代化的梅州高质量发展路径,要赓续红色血脉,践行苏区精神,切忌空谈,要拿出“实”的干劲,“硬”的招式,亮诺、亮招、亮出真功夫,拼出苏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合力,以新气象新作为开新局、启新程。

一要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激活战斗力。各级各部门要下决心解决领导干部“会议多、活动多,调研少、办法少,行动慢、决策慢”的问题,要以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推动工作落实到位,实现久久为功,谋实招、求实效;要拒绝“佛系”,拒绝“躺平”,面对困难迎难而上,工作上竞标争先,不等不拖,能快则快,怎么高效怎么来,提高办事速度和效率;要有交卷意识,精准施策,抓住要害,打通堵点,排出路线图、节点表,解决一件,销号一件。传承苏区精神,“落实比造势重要,下雨比打雷重要”,要以实干实招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注重从精神状态、作风状况考察干部政治素质和能力本领,培养和使用敢担当、善作为、想干事、干成事的干部。

二要全面优化营商环境,焕发竞争力。首先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要打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政务环境、投资环境、创业环境,形成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人人都是当事人、没有旁观者的良好局面。其次是推动政府数字化、智能化运行。贯彻“给群众留一把椅子”的精神,推行“不见面审批”“极简审批”甚至“秒批”,实现“一窗通办”“一键直达”,提高办结效能,树立“梅州事好办”的良好声誉。再次是突出“用户思维”,怀揣一颗“真心、热心”,以心换心,兑现激励政策,落实退税减费等优惠政策,对企业合理诉求“有求必应、有难必帮”,企业的事就是自己的事,企业发展好则地方经济好,人民群众日子就能好起来。

三要抢抓苏区融湾机遇,增强承载力。《支持梅州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振兴发展总体方案》获批,使梅州苏区融湾先行区成为一个国家级战略平台,梅州要借助全省推动产业有序转移的东风,分享政策红利,提升市、县产业园区平台的服务功能,增强承载能力,有效承接湾区先进制造业的转移,努力寻找与湾区产业共建、财政金融、资源共享、梯度转移、分工合理、市场共推的项目和路径,推动梅州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苏区与湾区的互利共赢。

四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培植创新力。要从“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追赶”,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升级”,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要巩固优势产业的领先地位,狠抓传统优势工业升级发展,围绕补链强链延链,优化和延长传统工业产业链,提升核心技术,推进新型工业化,重点推动电子信息、机电制造等五大传统产业向高端制造转型,做大做强嘉元、盈华、超华等铜箔—高端印制电路板产业的规模效益,培植稀土、钙基硅基、光伏、储能、半导体等新兴产业,着力打造先进材料千亿级产业集群及一批百亿级产业集群。

五要统筹招商引资工作,提升吸引力。首先全市要“一盘棋”招商。面对全国各地千军万马集结深圳,群雄逐鹿“抢商”的阵势,市里要通盘考虑,科学安排市、县具有特色优势的产业拿出去招商,争取乡贤企业回流梅州兴业。“一把手”要亲自谋划、接触客商、感动客商,让优质企业、想扎根梅州发展壮大的企业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其次要拿出含金量高的稳商暖商政策,用真情当好“店小二”,稳住现有好企业不断增资扩产。再次是各县、各工业园区土地资源非常有限,要以亩均论英雄,注重节约用地,集中资源要素招进“打粮食”项目,考量实际投资的到位率。

六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催生新活力。首先在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中,要注重产业支撑,打造独具特色的富民产业,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乡村传统特色产业、食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形成“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体系,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就业。其次以客家美食工业化牵引农业产业化。从农产品、食材、餐饮、预制菜、互联网线上购物、仓储配送、冷链物流等环节形成一个产业链条,以工业化的思维做农业,持续打造梅州柚、嘉应茶、客都米以及各县具有特色优势的区域品牌,积极创建客家菜预制菜产业集聚区,全力建设强富绿美新县域。

(作者系梅州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

编辑:叶惠玲

审核:陈显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