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杂谈 | 记住乡音 留住乡愁

(菱歌 摄)

●丘晓锋

今年的“嘉应古城闹元宵”活动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千人非遗大巡游,极富特色的客家服饰、兴宁杯花舞、丰顺畲族木柏竹竿舞等让人目不暇接,让市民游客沉浸式感受了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作为非遗的媒介之一——客家方言,虽然不属于非遗,但在非遗保护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非遗项目都需要方言作为载体来表达和传递。因此,保护方言,就成了保护和传承这些非遗项目的重要前提。

除了政策因素外,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在城市化浪潮下,不只是客家方言,各地方言尤其在年轻人群体中使用得越来越少,部分方言区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濒危状态,代际传承出现断裂。浙江大学庄初升教授在《汉语方言的代际传承与活态保护》一文中就提到:“有一个课题组通过网络填报方式调查了闽西5个客家县(区)10所公立幼儿园共832位幼儿家长,就家庭使用客家方言的情况进行统计,结果显示,能熟练运用方言和基本能使用客家方言的儿童占比分别为16.11%和33.41%,不能使用客家方言的儿童达到50.48%。”“窥一斑而见全豹”,方言的生存空间正不同程度地被压缩。我们客家地区的孩子,即便能用方言进行日常对话,但是对“硬颈”“搭脚头”“春车”等这些极富客家文化特色的俚语又是否懂得其含义呢?也难怪有不少人士会大声疾呼保护和传承方言,激发方言的生命力。

谈起我对客家方言的印象,最深刻的当属小时候看的广东台播出的电视系列小品之《先生李文固》(客家话版)。正是在这部剧里第一次看到了梅江河畔凉伞岃上高耸的元魁塔,第一次记住了诙谐风趣、古灵精怪的客家才子李文固;第一次领略了客家话从屏幕里传递出来居然也别有一番风味,甚至还边看边学。时至今日,剧情的一幕幕仍历历在目,主题曲都还能哼上几句——先生小先生,生在山水间。一世无牵挂,快活似神仙……一部经典的电视剧确实能让人记一辈子,客家话的加持又无疑让该剧锦上添花。我想,要保护好客家方言,是不是可以思考如何发挥媒体作用?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新传播方式,创作一些贴合时代和生活的富有客家特色的作品,更好地推广方言文化。电视剧《繁花》的热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不仅带火了原著,更是让“说上海话”成为了新时尚,全国观众兴致盎然地加入上海话的学习热潮之中,网络上随处可见“跟着宝总学上海话”,于是乎,在方言输出的同时也就完成了文化的输出。

正是知道方言的重要性,故而在教学中笔者也曾尝试“让方言进课堂”。犹记得在讲到《诗经·静女》一文时,那种年轻男女之间纯美爱情的美好很让人愉悦,作品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歌颂与追求。讲到这里时,笔者顺势延伸到客家山歌,介绍了客家山歌的特点,并请班上不同县(市、区)的同学用各自方言吟诵客家经典山歌《藤缠树》:

入山看到藤缠树,出山看到树缠藤。

藤生树死缠到死,树生藤死死也缠。

每个同学吟诵后都得到了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和叫好声。学生在方言和艺术之间来了个亲密接触,不仅理解了野藤缠树喻男女间的至死不渝的深情,而且加深了对客家方言的认可,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在接触不同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的过程中,也拓宽了语言视野,提升了语言感知能力。

‌方言不仅是文化多样性的载体,更是乡愁的情感纽带。被视为“故乡的声音”的方言,是人与故土最直观的情感联结,那是“血液里的认同”,更能在异乡瞬间连接心灵港口。客家山歌剧《等郎妹》,向观众形象地呈现了20世纪20年代梅州客家山区独特的民俗形态和客家儿女的悲欢离合,那地道的客家民俗如洞房对歌、猜谜语、洗衣裳、跳绣花舞等画面,特别能引起客家游子的共鸣。20多年过去了,该剧常演常新,至今仍深受观众的喜爱,2023年还成功入选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之一的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这是梅州客家山歌剧的首次入选,让更多的人领略浓郁的客家风情和文化韵味,意义非凡。

客家方言的保护不能是平面的静态的单一的,应该是立体的动态的多元的。如从幼儿园开始通过教授儿歌、民谣等方式学习,还可将方言纳入地方义务教育阶段选修课,利用AI技术开发方言学习工具,打造“客语为线,文化赋能”之有底蕴的契合当下的新文化传播模式。总之,保护方言不仅是对文化多样性的坚守,更是对情感根源的深情回望‌!

——“文化公园”投稿邮箱:mzrbwhgy@163.com

编辑:曾秋玲

审核:陈嘉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