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去过大埔“鸟子石”吗?

大埔县光德镇鸟子石

●刘礼达

“鸟子石”是笔者家乡大埔县光德镇的标志性景点。因地处偏远深山,它奇特的风景还不太为外人所知,可谓“藏在深闺人未识”。不过,虽不太为外人所知,却有传说“唐宋八大家”之一、当年被贬潮州的韩愈曾到此游览,被它旖旎的风光所吸引,还留下“溪山第一”的墨迹。这是真的吗?

“鸟子石”位于光德上漳村罗君石,它海拔1000多米,地处梅州和潮州两市边境,因如同一只大鸟踩在巨石上而得名。按照我们当地的口音,它是叫“雕子石”。“雕”即是鸟,毛泽东《沁园春·雪》里“只识弯弓射大雕”的“雕”也。因这里临近潮州饶平,讲“硬声”,故称“雕子石”。附近讲话口音声调软些的地方也称它为“雕的石”“雕儿石”。

“鸟子石”半山腰的石屋悬崖上,刻有“溪山第一”的字迹,传说是韩愈当年留下的。韩愈为何会与这座山有所关联?众所周知,1200多年前,即公元819年(唐宪宗元和十四年),52岁的韩愈因谏迎佛骨事件触怒皇帝(差点被杀头),被贬为潮州刺史。“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他从正月开始出发,千里迢迢,走了两个多月,直到三月才到达目的地。行走途中,心情郁闷、情绪低落的韩愈,便写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作《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200多年前的唐朝时期,韩愈主政的潮州,管辖着海阳县光德乡,这个光德乡要比今天的光德镇大得多。而海阳县一直属潮州,民国初年,因与山东省海阳县同名,于是改为潮安县,也就是现在的潮州市潮安区。

韩愈在潮州只待了八个多月,却因修筑堤坝、驱逐鳄鱼、勤政为民而千古传诵。他施仁政、兴文教,为当地百姓谋福祉,也推动了岭南地区的文化发展。所以,他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因为他,那里的河流改名韩江,大山改名韩山,桥也因为他和侄孙韩湘子共同治理维护,而起名湘子桥。

按理说,他主政潮州的时间不算长,尽管公务繁忙,但也有可能去下辖的海阳县光德乡视察过,所以光德乡境内的“鸟子石”可能也是去过的。

不过,目前尚未发现有关韩愈到过“鸟子石”的确凿的史料记载。

——“文化公园”投稿邮箱:mzrbwhgy@163.com

编辑:曾秋玲

审核:陈嘉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