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钜镇|客家人的竹火把

图片:陈思杰 陈建军


客家人的竹火把

●李钜镇

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在粤东广大乡村,许许多多的地方还没有通公路,更没有路灯。照明用的手电筒也不普及,在当时经济条件下,人们也嫌其使用成本高,舍不得用。因此,人们夜间出行,基本上都是靠竹火把来照明的。

客家人使用的竹火把,是用竹子经过特殊处理做成的。人们称它“蒸子火”“针儿火”或者“荆子火”——但这些都只是谐音,具体文字是什么,一直成谜。我曾向一位民俗专家请教,但他同样是语焉不详。倒是他的建议颇有道理。他说,你就写“蒸子火”或者“针子火”,人们也就知道了。

人们将山上生长的小竹子砍下来后,用芒锤(木锤子)或者斧头背部,将其敲裂,放在小溪、水塘或者湖洋田里浸泡大约一个月,捞出来,洗干净晒干,这便是“蒸子”了。

也有人用黄麻骨(茎)来制作“蒸子”的,制作工艺则完全相同。

“蒸子”非常容易点燃,烟雾很小,燃烧时间又长,且不怕风。风越大,“蒸子”烧得越旺。即便是在雨天,蒸子火也不易被浇灭,确实有些神奇。

曾经有人做过对比,如果不放到水里浸泡,直接晒干点燃,竹子燃烧不但烟雾多,还不易点燃;一旦点着,又很容易留下暗红燃着的竹炭,照明度很低。个中玄机,不知有谁能够说得清楚。

在那个年代,人们夜晚走家串户,通常都是打着“蒸子”竹火把来照明。赶夜路的人们,更是离不开“蒸子火”,他们常常带上一大把“蒸子”启程。

一支蒸子火,就可以照亮很多人前行的路。遇到风大,人们就会用两支或者三支,甚至更多“蒸子”并在一起来点燃。一支快烧完了,就加上另一支,一支一支地接续着。蒸子很耐烧,一支可以点燃很长时间,照着路人走很远的路。

有一句谚语说,“前照一,后照七”,这是人们生活经验的总结。打火把的人,通常走在第二位,后面可以跟着五六个人。大概是因为,走在第一位的人,自己挡住了自己的光线,不容易看清前面的路况,而走在后面的,只要踏着别人的脚步走就可以了。

小时候,常常跟小伙伴们结伴去看电影。当时,电影都是由放映员深入到各个村庄去播放的。当我们听到电影消息,就会结伴打着火把前往观看。走着走着,人流就越汇越长。走在蜿蜒的山道上,黑夜中人们高举火把,蜿蜒而成长长的火把阵,蔚为壮观。人们兴奋的说话声,或者是故意发出的高声喊叫,引来山鸣谷应,路边树上栖息的鸟儿,闻声便扑棱棱地直飞上天。

走夜路的人,更多的还是独行客。即便是月圆之夜,凭着月色都可以看清道路。但人们还是点亮“蒸子”火把,许是为了给自己壮胆。如果路途遥远,身上携带的“蒸子”不够用,就要到路边的人家去讨“蒸子”。乡下人淳朴,对于过路人,不管认识不认识,都会慷慨给予,甚至会问他吃饭没有,进而提供一些番薯或者木薯粄之类的食物,给路人充饥。没有谁会有被拒绝的时候。

我家就住在道路边上的一个山坡上,记得小时候常常会有路人来家里讨“蒸子”,爷爷、奶奶、叔叔、叔姆们,都会热情地招呼人家,拿出一大把的“蒸子”送给过路的人,并说,你下次要蒸子,直接自己去屋外屋檐下取就可以了。为了方便过路人讨“蒸子”,爷爷总是在屋角备了一大摞,方便过路人不时之需,自行取用。

果然有人自己去取的。但下一次经过屋前时,他会说,上次我取了你家的“蒸子”,然后真诚地致谢。乡村的风气就这么纯朴,小小的“蒸子”,传递着浓浓的温情。

“蒸子”除了用作出行照明,许多晚间的农活,也是在“蒸子”火光下完成的。那时候,每遇到农忙时节,生产队都要组织社员晚上抢工。特别是脱秧(拔秧),通常都是在夜间完成。这时候,人们打着火把,成群结队来到秧田,迅速地忙碌开来。“蒸子”火把就插在田边石缝上,或者在某个高处横放着,上面压上几块石头固定。火苗在熊熊燃烧,照得田间依稀可辨。人们就兴奋地劳作着,高声地交谈着,似乎没有谁去抱怨艰辛。

小时候,我们小伙伴们晚上经常点着“蒸子”火去抓田鸡,捉黄鳝,或者到小溪中去抓乌龟。每次也总有些收获,回家美滋滋地饱餐一顿,留下许多难忘的回忆。

在童年的记忆中,“蒸子”火把点得最旺的时候,是我大家族分家的时候。父亲兄弟六人,在我五叔结婚的那年,我爷爷说,树大分杈,子大分家,家庭要分家,家族才能兴旺。于是,家里就请了泥水匠,在五个房间里同时开工,砌了五个新的炉灶。分家的那天,从老的灶膛中,将点燃了的“蒸子”,均匀分成五个火把,然后送到新的炉灶,将灶膛中的柴草点燃起来。柴草熊熊燃烧,象征着家族兴旺发达,预示着新的日子红红火火。

虽然大家庭分了家,但各个小家还是在同一个大厅吃饭。那个时候,村庄还没有通电,每天吃晚饭的时候,每张饭桌上面都放着小小的煤油灯,灯光熹微,几乎看不清菜色。其实,那时菜色很简单,通常都是咸菜。一小碗的米饭,就着咸菜吃。但爷爷总会点起“蒸子”火把,插在天井的瓦缝里,大厅顿时亮堂起来,每个人的心情也就跟着敞亮许多。那时候,虽然日子清苦,但家里人有说有笑,对未来始终抱着满满的希望。

点着“蒸子”火把读书的时候也是有的,但爷爷却从来不让。爷爷说,读书的灯油钱不能省。记得小时候,我曾经点着两盏煤油灯看书,妈妈批评我浪费,说我败家,爷爷却说无所谓,点亮油灯读书,值得。

“蒸子火”除了夜间照明,也有在日间点燃的时候。乡下有一个流传多年的风俗。当老人去世的时候,出殡上山安葬,都会由逝者的长儿媳妇,或者长孙媳妇,手持“蒸子”火把,远远地走在送葬队伍的前面,给亡灵照明引路。

引路者到了墓穴,手持火把爬进墓穴,把火把的火炭撒在墓穴的四个角落。退出时,用刚折下来的松树枝,扫掉自己的脚印,以免亡灵跟着她的足迹回家。做完这些,便手持火把快速离开,并要防止被棺材看见她回家的路径。因此,返回时不能从原路返回,必须走新路。抬棺的人,也会密切关注着,调整行进的节奏,以确保程式完成。给亡灵引路的过程中,除了持火把者,还安排了另一名女性,拿着备用的“蒸子”全程跟着。当她们回到家里后,就将“蒸子”火把放入炉灶焚烧,就算是礼仪告成。

“蒸子”火把,而今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回忆起往事,客家人的“蒸子”竹火把,依然带给人温暖,照亮人们的精神世界。

(刊于梅州日报2025年3月2日客家版)

编辑:廖智

审核:陈嘉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