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歌 摄)●温亮兴
今年7月,笔者与梅州市客家古民居研究会几位同仁一同前往江西赣州考察交流,其中一站便去了于都刚重建的濂溪书院;近日,笔者又以省民协客家民间文化专委会委员身份参与市文联组织的福建龙岩及江西赣州考察交流活动,其中一站去了长汀的卧龙书院。在办公室与同事分享的闲聊中,忽然惊喜地发现两座书院有不少相似之处:首先,都处在闽粤赣客家大本营地区,历史上赫赫有名;其次,都是近些年重建的书院,都不在原址建设,都是在附近地方因地制宜重新规划设计建设的;第三,新建的书院风格上修旧如旧,与古城或景区文化艺术上一脉相承和谐共处。
借鉴一:于都濂溪书院
濂溪书院位于于都县城罗田岩景区。据了解,书院为于都五大古书院之一,原是濂溪祠,为纪念周敦颐(濂溪先生)曾到此讲学而建,明代改建为濂溪书院。因原有书院规模太小,2023年,濂溪书院项目重建扩建,并将新书院结合“莲”文化打造成廉洁教育基地。新书院位于原址附近几百米内,交通便利,根据用地范围,规划有门楼、元公濂溪祠、跻贤斋、述理堂、清风正气堂、碑廊、太极亭、舞雩园、望需亭及雕塑等空间及园林景观设施。濂溪书院的建设,由江南宋城文化研究院等一众文史专家及设计师查阅各种史书及方志等资料,展陈文字引经据典,力求文脉相承,设计风格与景区和谐相融,做到既有明清遗风又与时俱进符合当下功能应用。
借鉴二:长汀卧龙书院
长汀卧龙书院始建于南宋绍定年间,为汀州史籍明文记载最早的一所书院。南宋时期修撰的地方志《临汀志》记载:“卧龙书院,清堂之左,旧名卧龙堂。”旧址在汀州府治内,因背靠卧龙山而得名,同时也寓意书院的学子们像卧龙一样学业有成后蓄势腾飞。
重建的卧龙书院,位于龙岩市长汀县南大街,按照南方园林规划布局,参照有关史料记载重新选址建设,于2015年开始启动,历时近5年时间完成。书院占地面积约20亩,建筑面积6700多平方米,取址在三元阁以南,汀州城的中轴线上,与北面的汀州试院遥相呼应,成龙先生捐赠给长汀的一栋徽派古建筑坐落其中,命名为龙学馆书院,主体建筑有文昌阁、藏经楼、讲坛、求真馆等,并引入西溪活水,环绕其间,周边配以亭台、园林景观、连廊,打造成宜观宜游宜品、古色古香的文化空间。
刍议重建培风书院
培风书院旧址位于老梅城东隅、城隍庙侧,今为原梅县实验幼儿园和现梅县人民医院职工宿舍。此地曾先后开设培风书院、懿德女校、县立女子中学、省立梅州女子师范学校。现站立于此,举目四顾,颇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之感。历经近600年沧海桑田的变化,培风书院在历史的长河中消逝了,原址的建筑物均已荡然无存,只能在一些文献记载中找寻到它曾经存在的痕迹。随着新式教育的兴起,培风书院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作为当时及后来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仍传承着“人文秀区”弥足珍贵的文化传统,为梅江的文风炽盛、人才辈出起到了促进作用。梅州被誉为“文化之乡”,特别是女子文化之普及,不能不把培风书院的贡献与创办梅县女校的功劳联系在一起。
在原址上重建培风书院显然是不容易的。我们可以参照于都濂溪书院和长汀卧龙书院的做法,只要在嘉应古城范围内,如果有条件,就按照文史材料及老照片等资料重新选址规划设计建造,实在没条件也可以找现有的公产建筑进行改造,根据书院的需要规划空间,根据书院的气质进行文化布置。总之,一座古城,要延续它的文脉,除了现有的文庙,还要有知名的书院撑起文化大旗。在重建的书院里,我们除了历史上书院的基本功能外,同样需要与时俱进,结合历史文化展览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外,还可以作为公共的图书室、自习室、文化创意产品销售平台、大讲堂,甚至可以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等功能加以综合利用。试想培风书院重建落成后,在闽粤赣客家大本营的“世界客都”梅州之嘉应古城,终于有一座历史上名气最大的书院得以重放光彩,与濂溪书院和卧龙书院相互呼应,岂不妙哉?
——“文化公园”投稿邮箱:mzrbwhgy@163.com
编辑:曾秋玲
审核:陈嘉良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