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辛亥革命风潮中的五华志士

●江连辉

1911年10月10日,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拉开了近代中国发生深刻社会变革的序幕。在辛亥革命的洪流中,不少旅居海外的五华籍华侨和在外求学的青年学生等立志救国救民,不顾个人安危,积极踊跃响应,或倾囊相助、性命相交,或密谋大事、铁血除奸,或浴血战场、英勇赴死,为推翻帝制实现共和,忠勇相拼,前仆后继,对辛亥革命的成功作出举足轻重的贡献。

兴中会会员在檀香山秘密宣誓之所

一 、 兴中会和洪门组织的五华籍元老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孙中山一度对改良仍抱幻想,上书李鸿章,阐述改良主张,未果。因而从沪乘船赴美国檀香山,决心组建革命团体,得到当地华侨数十人支持。是年11月24日,在檀香山火奴鲁鲁的华侨何宽家里举行革命团体成立会,出席者有孙中山、何宽、李昌、刘祥、程蔚南、邓荫南、钟木贤、李禄等25人,其中钟木贤、李禄均是五华籍人。当时,由孙主持会议,提议团体定名为“兴中会”,并宣布所拟的兴中会章程。会上选出兴中会的主要领导,其中刘祥为主席,何宽为副主席,李昌、李禄等为理事。会后相继加入者有90余人。兴中会是孙中山领导的中国民主革命运动最主要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也是他运用原有“反清复明”之洪门团体为集结革命力量之嚆矢。当时参加兴中会成员多为洪门兄弟。

洪门是清代初期出现的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的民间秘密组织,在两广地区称为“三合会”。随着大量华人移居海外,“三合会”会员为避清廷摧残,避迹美洲,在海外称洪顺堂或义兴会。在旧金山,称“致公总堂”,分堂遍布各埠,美洲华侨的百分之七八十都加入致公堂。在夏威夷,洪门组织有三个,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国安会馆,最盛时会员达5000人,且绝大多数是客家人氏。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广大华侨中掀起“尊皇攘后”热潮,梁启超同情革命,向孙中山表示亲善,其准备赴夏威夷时,央求孙函介同志照应,孙诚心待人,不虞有他,乃函其长兄孙眉及钟木贤予梁协助。不料,梁于两年后到檀香山后,竟利用钟木贤等关系,在檀成立保皇会,大肆宣传扩展组织,使革命陷入低潮。

1903年,孙中山重履檀岛,图挽颓势而就商于钟木贤,时钟任洪门国安会主席,乃劝孙加入国安会,可藉洪门组织打击保皇会以壮革命声势,并乐为孙的入会保人。孙以洪门旨趣与革命宗旨相合,乃欣然答应加入。对孙中山加入国安会馆一事,当时有参加保皇党的人提出异议,钟木贤极力说服大家:“洪门宗旨是反清复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是推翻清朝,与洪门宗旨一致。孙未入洪门,已经组织反清起义,这样的人,洪门怎能不接受?”反对者无言以对,只得接受孙入会。1904年1月11日,孙中山在担保人钟木贤(字国柱,号瑞养)介绍下,入闱洪门,被封为“洪棍”,跻身洪门致公堂的要职;而担保介绍人钟木贤则被称为洪门“舅父”。保皇会获悉孙中山加入洪门,急向三藩市同党报告,致孙抵三藩市时,该地移民局被保皇会劝说,阻挠孙不得上岸,钟木贤闻知,立请三藩市的洪门弟兄协助,孙中山遂得顺利登岸,遂行革命任务。

自孙加入洪门后,夏威夷各岛革命声势复振,保皇会便渐渐衰歇。1895年,孙中山在香港组织兴中会策划广州起义时,钟木贤与孙眉等就曾捐资助饷。

1904年,孙中山加入洪门的会所——国安会会馆

檀香山国安会馆保存的孙中山加入“洪门”的入会名册,上写有“香邑 孙逸仙 领票 钟国柱保”字样。钟国柱即是钟木贤

二 、 加入中国同盟会的五华籍热血青年

1894年冬,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的兴中会,是革命民主派建立的最早的政党组织。由于该会未能在国内立足生根,与内地革命力量联系较少,难以承担“革命之中枢”之大任,孙决定改组“兴中会”,筹组同盟会。

1905年7月,孙中山等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当时,一批留日客家热血青年踊跃加盟。时嘉应州籍的中国驻日外交官梁诗五写给长乐友人陈元焯的信中曰:“此间留日学生已逾三千,岭东居然有六十余人,本州竟有三分之二!”据统计,同盟会成立后三年内,仅东京本部就有49名客籍青年参加。此时,在日求学的五华热血青年志士纷纷加盟,计有:张定铭、魏锦新、陈福堃、张丽洲、张作群、张仲安、钟奇、李济民、李绍宾、李亦民等。嗣后,在外求学继续加入者有:张我权、李思辕、孔庆彰、张应彬、邹杏门、张谷山、张秋继、钟毓元、张际清、缪汉清、李金章、张玉堂等人。

同盟会成立后,潮、惠、嘉三府被革命党人视为发动革命的重要之区。1906年,同盟会会员谢逸桥(梅县松口人)受命回岭东进行革命活动,联络五华革命志士张谷山、李济民等在五华秘密成立同盟会分支机构,发展了一大批会员。从日本学成归国的魏锦新,也奉孙中山命令,回五华家乡发展同盟会员120余人,这为推翻清朝地方政权积蓄力量。1907年,南洋各埠相继成立中国同盟会分会,许多华侨踊跃参加,在巴城谋生的五华籍华侨古公鲁也加入该会。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在不断高涨的民主革命浪潮中成为重要的领导中枢,在国内积极筹划系列武装起义,五华革命志士积极参与。其中,张谷山参与策划了潮州黄冈起义和惠州“七女湖”起义,与革命党人刘思复策划用炸弹刺杀广东水师提督李准,事败后,张谷山割须易服逃往香港。古公鲁则奉孙中山之命,从南洋潜入广州进行革命活动,在黄花岗起义中,被授为“广州西路将军”,亲率300余人攻打粤省总督衙门。张玉堂则参与惠州“七女湖”首义之役和广州黄花岗之役。李思辕、李金章兄弟俩抛弃万贯家财,参加攻打广东督署之役。张汝德也冒险参加了围攻粤省督署之役。张我权、邹杏门、张伯洲等,参加广东新军起义。但同盟会先后发动的系列武装起义,均告失败。

辛亥年(1911)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相继响应独立,很快形成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运动。此时,五华籍同盟会员积极策划参加反清武装起义:古公鲁得知潮州知府仍固守城池负隅顽抗,立即组织和带领300多人组成的长乐营直抵潮州围攻,活捉潮州知府。钟毓元在辛亥革命时秘密策动琼州府知州莫棠起义。李思辕、李金章兄弟俩策动东莞、新安两县光复。钟奇则参加光复梅县之役后组建民军南下攻克潮汕。同年11月9日,广州光复;11月11日,嘉应州光复。辛亥革命胜利消息传到五华,民众深受鼓舞,奔走相告,极大地激励了热血青年的革命斗志。邑内五华同盟会革命干部积极联络组织武装队伍,采取行动,先派人密询清县知事于子谦意向,于氏表示愿自动退职,希望准其离开县境。11月13日,革命党人张谷山率五华同盟会同志组成的各路民兵武装共三四百人,由华城东门入,南门出,巡行四街,声势雄壮,宣布五华光复。次日,在劝学所组织军政府,接管县署,推张谷山为行政长,吉竹楼等10人为各部部长,主持县政,布告安民。11月15日,清驻军全部归顺,五华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1911年4月27日,参加黄花岗起义的部分敢死队员

三  五华籍辛亥革命志士的迥异人生

时势造英雄。在辛亥革命激荡的风云中接受洗礼的五华辛亥革命志士,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一串耳熟能详的名字。这些革命者,有的命运多舛英年早逝,有的践约信仰终生奋斗,有的勇蹈烈火视死如归,有的背信弃义误入歧途……最终因信仰不同走向了不同的革命道路。大浪淘沙始见金,有人坚守初心令后世敬仰,有人背叛人民遭历史唾弃,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命运归宿,让人不胜唏嘘感慨。部分人物简介如下:

钟木贤

五华县岐岭镇王化村的木贤公纪念亭

钟木贤(1846-1922),五华县岐岭镇王化村人。17岁为契约华工赴南洋,在夏威夷茂宜岛做苦工,契约期满后独立从事种植业。旋与土王血裔玛莉结婚,拥有大量土地。后移居美国檀香山经商,成为巨商,为华人最富有领袖之一,被推举为美国檀香山商会会长、国安会馆主席。他是孙中山在夏威夷檀香山创建的兴中会元老级人物,曾经介绍孙中山入国安会,被称为孙的洪门“舅父”。钟木贤爱国爱乡,晚年特遣大儿子回乡娶妻生儿育女,继承祖业。民国初,返国安度晚年,乐为家乡兴办公益。1922年在乡逝世。

张玉堂(?-1914),五华县棉洋镇竹坑村人。善技击,喜结四方豪俊,因加入反清复明“三合会”。旋在香港加入同盟会,参与惠州“七女湖”首义之役。广州黄花岗之役,玉堂时既奉命赴惠州,策动驻该地之水师及绿营,未克,同省同盟会成员参与围攻督署。同年10月武昌举义,其率部渗入驻防惠州绿营之管带张璧崖部收编余众,响应革命。厥后袁世凯遣其爪牙龙济光率兵入粤,剪除民党人士。1914年在潮州遭害。

钟奇(1870-1923),五华县华城镇西林村人。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1905年加入同盟会。回国后返乡创办乐群公学和正始学校。辛亥年参加光复梅县之役。后组建民军南下攻克潮汕,任中华革命军第四军总司令部军法处处长、同盟会紫金分会会长。“二次革命”失败后到香港主编《民报》,后任广东讨袁第六军总司令部少将秘书长。1923年任大本营军政部委员、军衔司秘书。

张我权

张我权(1886-1925),五华县安流镇五联村人。嘉应务本学堂毕业后考入广东陆军速成学堂并加入同盟会。后在省城训练广东新军。辛亥起义后,其参加广东新军起义。后任广东北伐新军旅长,统率新军循海北上,迎击复辟军张勋等部,逼张败走济南。其后历任广东陆军独立旅旅长,兼任广东都督府护军副使;先后授予陆军少将、中将军衔,成为广东革命军中颇具实力的人物。1913年8月粤新军兵变,张我权被举任广东都督,三日后被迫辞职,旋赴北京任陆军部谘议、顾问。1923年被授予孚威将军。1925年返乡省亲,病故于黄塘医院。

张谷山(1875-1927),五华县华城镇湖田村人。清末庠生。1906年加入同盟会,次年参与策划潮州黄冈起义和惠州起义。失败后,参与创办嘉应松口师范和体育传习所,不久被清廷勒令关闭。嘉应光复后,其组织长乐光复军,并被推为总司令。1912年后,先后担任增城、阳江县简任县长,翌年去职归乡。1926年组织五华资本团,疯狂镇压农民运动。次年被五华农军拘获处决。

三水众绅耆赠给古公鲁“情法俱平”丝织横额

古公鲁(1884-1931),五华县梅林镇优河村人。早年在南洋巴城参加同盟会。不久潜入广州、花县等地进行革命活动。1911年参加黄花岗起义,被授为“广州西路将军”,亲率300余人,攻打粤省总督衙门。事败后突围返抵五华。辛亥革命爆发后,组织带领300多人组成的长乐营直抵潮州围攻,活捉潮州知府。之后,在东莞、增城、五华、三水、海丰等县任职,执法如山,深得乡民爱戴,赠送“情法俱平”匾额。1927年蒋介石反革命政变后,古解甲回乡,投入古大存领导的农民运动,并捐献大量钱物扩充农民武装。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嗣任红十一军军需处处长和东江苏维埃政府候补执行委员等职。1931年夏,因叛徒告密,被敌捕获英勇就义。

钟毓元(1879-1933),五华县周江镇冰坎村人。清末廪贡生。早年就读于广东法政学堂,后加入同盟会。卒业后,派充韶州自治研究所所长,旋赴琼州府任职,秘密策动琼州府知州起义。后历任汕头地方法院书记、新宁县县长。1914年春,赴北京参加民国成立后第一届县长考试,发直隶省候补;旋又先后奉命任容城、深县县长,安徽大通榷运滁来分局局长。1921年回粤,历任台山地方法院检察官、广州高等法院书记官长、汕头市政府秘书、惠来盐场知事、粤省财政厅第二科长、土地局局长、粤省田亩陈报处处长等职。1932年冬,任闽财政厅第二科长。次年秋,辞职返粤,旋以疾终。

李思辕(生卒不详),五华县横陂镇老楼村人。幼年随父居香港,就读皇仁书院。清光绪末,孙中山在港倡导革命,李思辕率先响应,拍卖太平山家产捐献作革命经费。1911年4月,回穗参加攻打广东督署之役,事败后回港,继续奔走革命。随后加入同盟会,担任革命党机关报《中国日报》主笔。10月,武昌起义后,又参与策动东莞、新安两县光复。民国成立后,李思辕奉派在新军服务。1915年袁世凯称帝,龙济光据粤,捕杀革命人士,李思辕转赴新加坡办报,宣传革命。1919年回国,历任广州市财政局局长,粤汉铁路总务处长,肇庆、黄冈税厂厂长和琼山、信宜等县县长,颇有政声。抗日期间病逝。

张伯洲(1879-1949),五华县长布镇大径村人。其幼颖悟,甚得师喜。后投考广东将弁学校。1910年加入粤督张鸣岐编组广东新军。武昌起义成功后,其被编入粤军陈炯明部,后渐次擢至营长、团长、旅长。1922年,陈炯明背叛国父,盘踞东、韩江与革命军抗,张伯洲退归故里。1927年,国民党实行清党,县中各团体推选其出任临时县长。同年冬间,应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聘为上校参议。1929年,转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总指挥部上校科长,嗣请辞归回乡。1949年冬,揣械弹逃退深山与人民武装对抗,卒以粮尽援绝遭捕杀。

邹杏门(1875-1950),五华县华阳镇华阳村人。清末庠生。清光绪末年应嘉应州考试中秀才,接着负笈羊城,考入广东蚕业学堂。与邹鲁友善,遂加入同盟会,随后参与广州起义。北伐时任广东北伐军姚雨平部书记。南北统一后,解甲归田,先后出任五华农事试验场场长、蕉岭县农桑试验所所长。1913年后,在梅县、兴宁等地基督巴色教会学校任教。1935年冬辞职回乡,后应聘安流中学任教。1950年在乡逝世。

张际清(1877-1958),五华县华城镇维西村人。光绪末留学日本东京宏文学院,参加同盟会。回国后任职于广州市警察厅,旋任海幢区、海珠区署长。1914年北上赴京,旋即入蜀,任四川省警备司令部警务处长。1918年出任西北筹边公署警务科长,在库伦服务两年,历任湖南、湖北等省警政工作。后任粤军总司令部军法处代处长、五华县县长等职。1928年,任蒋介石上校侍从秘书,旋任南京警察厅主任、科长。1936年后,回粤历任丰顺、蕉岭、五华等县县长,县参议长、省参议员等职。1949年赴台湾。

参考资料1.台北五华同乡会五华县文献委员会编,《五华县事编年稿》《五华人物传稿》;2.五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五华县志》(1991年版);3.《同盟会梅州人物志》(2011年9月出版),刘奕宏、丘洪松、罗雄编著。

2024年10月21日《梅州日报》“文化公园”版面图

——“文化公园”投稿邮箱:mzrbwhgy@163.com

编辑:曾秋玲

审核:陈嘉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