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客家人,在珠海历史演进的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珠海,现有117条客家村落,加上改革开放新迁入参加特区建设的新客家人,客家人总数已超过珠海全市人口的四分之一。
近百年来,客家人为珠海革命和建设树起了一座座不可磨灭的丰碑,尤其在改革开放和珠海经济特区建设中,客家人以开拓进取、百折不挠、团结奋斗的精神和干劲,在珠海社会各领域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近年来,珠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客家文化建设,举办各类客家文化活动,成立珠海市客家文化研究会,启动《珠海客家史》编纂工作,重新挖掘记忆深处里的客家故事,让客家文化更加璀璨夺目。
珠海“日月贝”,是中国唯一建设在海岛上的歌剧院,已成为珠海的新名片。珠海传媒集团记者 梁冠贤 摄
探寻客家村落,领略客家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
具有成百上千年历史的传统村落,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形载体,也是珠海城市文明演进的重要基石。通过明清时期移民大迁徙,迁居珠海地区的客家人,随地寄籍,开村落业,聚族而居,与珠海共荣共生。
根据《珠海村情》记载,客籍村落多达117条,本地客家人口达到36万,加上建市以后迁入的客家人,目前新老客家人总数已突破70万,超过珠海人口的四分之一。
客家素以突出的族群特征而著称。明清以来,海岛海匪猖獗,海患横行,珠海客家人的首要任务便是确保村落安全,山川、河道、林木等自然资源成为抵御外敌的天然屏障。
香洲区拱北街道夏湾村始建于清朝末年,位于炮台山脚下。第一批来夏湾村定居生活的客家人,秉持“以山为障,环山而建居所”的理念建立村落。
珠海市香洲区新貌。珠海市客家文化研究会提供
外神前村位于港湾大道凤凰山麓,宋代古官道东线穿村而过。康熙年间,毛氏先祖建立里神前村在前。后来,古氏先祖以其为邻,又建立了外神前村。如此,两村互为依托,形成一道防守海匪侵扰的屏障。
迁居珠海地区的客家人,其文化既保留有原乡的特色,又充分利用海洋性地理环境的禀赋,因而比山居的客村更显“夷风”,带有浓郁的海洋气息。
明代洪武初年,浪白澳(今珠海南水岛)成为古代珠海对外贸易中心。繁忙的贸易往来,加速了各地人员在浪白澳的流动与交流。从河源到此谋生的客家人,靠在海边捕鱼、上山砍树烧炭运往澳门贩卖为生。为方便生活,客家人在浪白澳附近几经寻找,最终选定四面环山的屋场安家,金湾区南水镇屋场村由此建立。
在城乡关系重构的今天,一个个传统村落已成为传统文化传承与重塑的重要载体。珠海客家村落更是珠海文明演进过程中生长起来的一朵奇葩,在珠海地域文化大树上结出的累累硕果。
客家名人,光芒璀璨
回顾百年近现代史,在珠海大地上涌现了一批批客家名人,如繁星点点,光芒璀璨。
被徐悲鸿誉为“中国艺术界卓绝之天才”的人民艺术家古元,是珠海那洲村客家人。古元先生的不少作品因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独特的民族与地域特色,成为新兴版画的经典,彰显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晚年的古元,身在北京、心系故乡。他曾回到那洲村,画下《家乡的大榕树》,写下“情系乡土 饮水思源”的书法作品。1993年11月,满怀对故乡的浓郁情思,一幅题为《珠海朝晖》的大幅黑白木刻问世,后来,他将这幅版画献给了自己的故乡珠海。
中国华南地区甘蔗事业奠基人之一的古桂芬教授,是珠海外神前村客家人。古桂芬教授从小在秘鲁长大,新中国成立前就回到了祖国,倾力支持岭南大学建设。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古桂芬草创开辟岭南大学农学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亲自建房子、安顿学生。因任务繁重,古桂芬带病工作,最终因操劳过度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食华丰,路路通。”这句朗朗上口的华丰方便面广告语,成为不少“80后”“90后”的儿时记忆。1982年,客家人熊毅武在珠海平沙创立国营企业华丰食品生产公司,引进了一套日本原装方便面生产线,主打产品为华丰三鲜伊面。1989年,产品“三鲜伊面”获得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熊毅武也被外界封为“中国方便面大王”。
珠海客家人邱石娇是“万山赤脚医生十姐妹”之一。50多年前,她和其他姐妹响应祖国号召,足迹踏遍南海,一边手把渔网迎风逐浪捕鱼,一边上山采草、身背药箱为渔民治病,在大海上救死扶伤。
生长于斯的客家人始终保持着爱国爱乡、敢于战斗、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东坑、杨寮、那洲、正坑、八甲汉坑等客家村,成为中共抗日游击队的革命根据地,村民踊跃参军,抛头颅、洒热血、捐钱捐物,支持抗日斗争。在万山群岛战役中,桂山岛客家村民不分男女老少,全力配合桂山舰登陆作战,救护伤员,掩埋战士尸体。
珠海市斗门区保存最好的红色农会会址——小托村曰有吴公祠。珠海市客家文化研究会提供
无数客家人为珠海的革命和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树立起一座座精神丰碑,为后人所仰赞。
传承发展,影响愈加深远
40多年来,珠海一直挺立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潮头,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作为大湾区极点城市,珠海肩负着服务港澳、促进港澳长期繁荣稳定的重大政治责任。如今,这颗“海上明珠”愈加熠熠生辉。
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珠海5.0产业新空间趁势而上,“产业立柱项目”建设稳扎稳打,“盘根计划”全面铺开。
“天空之城”积蓄势能,“云上智城”雄心勃勃,珠海切实担起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头雁”责任,激活“雁阵效应”,把蕴藏的强大潜力转化为加快发展的强劲动能。
在新时代,珠海客家文化展现了新的图景和样貌:做艾饼、品咸茶、听竹板山歌……今年2月,斗门区白蕉镇虾山村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客韵虾山”客家文化体验活动,来自全市的20个亲子家庭在活动中走遍虾山村,感受别样的客家文化;位于珠海市斗门区白蕉镇虾山村是地道的客家村庄,客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从2016年开始,虾山村连续举办“食乐虾山”文化节,吸引了数万名各地游客进村体验劳作、品尝美食,感受客家文化。
2023年5月1日,斗门区白蕉镇虾山村热闹非凡,上千名游客来到虾山村,参加客家风情浓郁的美食嘉年华活动。珠海传媒集团记者 梁冠贤 摄
客家美食——咸茶、艾饼。珠海传媒集团记者 梁冠贤 摄
珠海市白石小学的同学们跟随非遗传承人,学打客家竹板、学唱客家山歌。珠海传媒集团记者 梁冠贤 摄
为推动珠海客家文化传承发展,2022年4月19日,在珠海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珠海市客家文化研究会正式挂牌成立。研究会以挖掘、研究、保护、传承和弘扬客家文化为主要职责,为珠海填补了广东省三大族群(客家、广府、潮汕)之一的客家文化研究的历史空白。
2022年10月,珠海启动《珠海客家史》编纂工作,组织动员了 1500 人的采访团队,上乡村、下海岛,对珠海城乡开展了大规模的田野调查。今年6月,《珠海客家史》(村落篇)正式出版。未来,“企业篇”“人物篇”将陆续释出。
授予斗门区虾山村、八甲汉坑村等为“客家文化示范村”,让客家文化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开展“‘植’此青绿 共建珠海客家文化林”的植树活动,助推百千万工程;举办客家美食节、成立客家书画院、开展乡村城市主题联动,为市区三家餐饮企业颁授“客家饮食文化传承创新基地”牌匾,进一步推广客家文化……在珠海,客家文化的影响愈加广泛深远,愈加光彩照人。
珠海传媒集团记者:陈奕樊
编辑:李子莹 曾颖(实习)
审核:练海林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