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望浑欲泪毵毵 ——祝允明与兴宁张天赋的深厚友谊(上)


●王楚良

明代“吴中四才子”之一、著名书法家、诗人祝允明,在他感到生命快要走到尽头、留在世上的日子不多之时,想起了以往结识的许多好友,遂作《怀知诗》。他说:“卧病泊然,缅怀平生知爱,遂各为一诗。少长隐显,远近存没,皆非所计,祗以心腑之真。凡十有八人,共诗一十九首。”

在这18人中,除了张天赋之外,其余17人不是祝允明的同里同乡,就是他的师长或“髫髦共笔研,居第门相对”的学兄学弟,当然也有几位是“文酒唱酬”的外乡文人或官员。但不管怎么样,这17人与祝允明都是在苏州相识相知而成为知心朋友的,惟独张天赋是祝允明在担任惠州府兴宁县县令时相识,结下了深厚友谊并成为知心朋友的。

祝允明的这段经历,因“虽仕亦不甚显”等因,并不为人所重视,也较少人去研究。现谨就祝允明在兴宁与张天赋的友谊,笔者不揣浅陋作些论述,不妥之处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独特的“平生知爱”

祝允明写给“平生知爱”张天赋的这首诗,即《张秀才天赋》:

文征屡北道空南,云锦才华织女惭。

宗庙岂能瑚琏舍,蛟龙未许土泥弇。

襟期天合胶投漆,光彩神惊玉在函。

不见书来诵书序,相望浑欲泪毵毵。

在诗中,祝允明赞扬张天赋具有云锦般的才华,可是朝廷不但舍弃像张这般的瑚琏之器,而且对 “蛟龙”般的人才,还未施展才华就被泥土所遮蔽,祝替张的怀才不遇鸣不平,将张看作是被朝廷抛弃的宝贵人才,因不见张天赋的来信,他只好诵读张天赋以前写的书序,不禁“相望浑欲泪毵毵(sān)”。以横放自喜闻名的祝允明,竟然对一个乡村穷秀才有如此强烈的思念之情,可见张天赋的人格魅力,亦可见两人之惺惺相惜。

张天赋如此,祝允明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祝允明少年得志,闻名乡里,然平生七试不第,遂罢此念决就吏部之谒选,任兴宁县令。其虽自谦“枵囊钝手,本无所持”“求之无方”“乌有得理”,实则仍对科举之弊、埋没人才心怀怨怼。“相望浑欲泪毵毵”,这泪,既为张天赋而流,应该也是为祝允明自己而流吧。

可以看出,这首诗盛赞张的才华,哀其怀才不遇,抒发对张的思念之情,读之,使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人心心相印、惺惺相惜的深厚情谊。

印于2014年的《祝枝山正德兴宁县志手稿本》。(林德培 摄)

祝县令搜罗人才结识张天赋

祝允明(1461—1527),字希哲,号枝山,江苏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吴县)人。自幼聪颖,青年时期,便负诗书之名。他与同郡同时期的唐寅、文徵明、徐祯卿齐名,号称“吴中四才子”。可是,祝在南京考取举人后,却在北京“七试礼部,竟不见录”。正德九年(1514)春,在第七次考完未被录取后,这时已年过半百的他,便不想再考了,说:“求甲科之方,所业是也,今仆於是,诚不能矣。漫读程文,味若咀蜡,拈笔试为,手若操棘,则安能与诸英角逐乎?”而且他也认识到,到了这个年纪再不出仕展现才华,就没有什么机会了,遂放弃举业拟就谒选,于当年秋,被明朝廷以举人任命为广东省惠州府兴宁县知县。

兴宁地处粤东北,是一个边远山区小县,虽在东晋时已建县,但并未完全开发,到祝允明任知县时,仍“荒钝无状”,陋俗很多,且“地方多故”。所以,他作诗说:“道惠何曾惠,言宁又不宁。”“惠”,即惠州的“惠”,也是实惠的“惠”;“宁”,即兴宁的“宁”,也是当时兴宁社会很不安宁的“宁”。这就是说,兴宁既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县,又是一个“流寇频仍”社会很不安宁的县。到这样的县任知县,祝开始也很忧虑,怕经受不住风险。“允明知命后,始调兴宁长,忧虞不堪。”但祝毕竟学养很深,在饱读经书时,就立志要像后汉的刘梁那样,做一名有所作为的官;而且朝廷已下了任命,这样也就只得赶紧收拾行装赴任去吧!

正德十年(1515)秋,祝允明辗转数省的旅途奔波,来到兴宁上任。为了不被生活琐事所牵连,集中精力去干事,他把家属安置在广州,自己孤身一人来到兴宁任职。到兴宁之后,他还没有松口气安定下来,就急忙盘算起如何治理兴宁了。根据上任前他对兴宁所掌握的情况,认为该县既然是一个又穷又乱的地方,那么要治理它,除了自己“勉守分内”,即努力履行知县的职守外,主要要靠当地的老百姓,特别是那些有见识有才能的地方贤哲。为了能尽快地寻找到当地的贤哲,祝立即进行搞拜访做调查,深入到乡镇里巷,多方搜罗人才,这其中就有“少负才名”的张天赋。

张天赋(1481—1547),字汝德,号爱梅道人,今兴宁市福兴镇人。“性颖敏,嗜学,博洽有才名。”在祝来到兴宁任职前,张已是当时当地一位颇有名气的秀才。祝因急需使用人才,很郑重地亲自书写名帖,邀请张到县衙署与他共事,一同编纂《兴宁县志》。两人共事中,祝发现张很有才华、学问,赞曰:“足下之质颖矣,才迈矣,功勤矣,学厚矣,文美矣。”于是对张很珍惜、器重,遂将编纂县志的事,主要交给张天赋去做,“檄修邑志,甚深器焉”。此后他们两人便一起共事,由此建立起友谊,成为知心朋友。

祝枝山常于公务之余在兴宁和山呼朋引友,吟诗作对, 并倡建和山古寺。 (何日胜 摄)

志趣相投,两才子互为知音

祝允明与张天赋结成知己、建立起友谊,应该说首先是由于有共同的志趣爱好。他们同为文人,而且在学术上都有很高的造诣。祝允明是“吴中”四才子之一, 而张天赋亦“好为诗,尤精意理学”,“立心制行,必追古人”。正因为他们俩同是文人,又有共同的志趣爱好,便常聚在一起,切磋谈艺,不分彼此。有一次祝专程登门拜访张天赋的家,作《访华光禄汝德》,诗云:“高堂始此登,兰韵久熏蒸。榻定叨徐稚,门今识李膺。倾瞻疑夜烛,笑语泮春冰。绿合沙头草,归舟发未能。”从诗中可以看出,他们俩在共同的志趣爱好下,一谈起古代历史人物,便兴趣盎然,有说不完的话,以至聚合着一片绿色沙头草河滩上停靠回去的船,都耽误了归期,未能按时发出。

不仅这样,他们俩在诗词方面,吟咏唱和那就更加频繁。如祝允明在游览兴宁第一胜地——神光山时,看到曾在此读过书传说因“山灵”的出现而考取了探花的宋朝翰林学士罗孟郊,当年遗踪仅残留了“读书堂”及山岭上的“学士祠”地基,而且均已成为荒凉寂寞的地方。祝看到此情景,感到责任重大,遂也想以神光山的“灵气”,使该县再次出现如同昔日般辉煌的遐想。因此作七律《神光山》,以表达他的心愿。诗曰:“出郭西南五里强,翰林留得读书堂。茫茫古岫云烟薄,寂寂闲坡草树荒。数点远村钩望目,一间空殿锁斜阳。山灵我为乡人问,会许何年更有光?”张天赋读到此诗后,因兴宁当时经祝的初步治理,已开始发生变化,出现了蓬勃发展、祥和安宁的景象,遂也以“神光山次祝侯枝山公韵”,和曰:“雄镇崔嵬百丈强,读书人去迹堂堂。山灵自古夸宁邑,夜气经霄接大荒。绝顶常笼云作雨,高冈可立凤朝阳。算来吾道应回泰,谁继先生事业光?”祝还作有《游和山麻石岩》《吉湖口汤泉》等诗。张天赋亦一一次韵相赠。

祝允明比张天赋大20岁,可以说祝既是张的上司,又是张的长辈。祝不但欣赏张的才华、学问,而且对张的人生成长过程,也给予了很大的关爱和帮助。虽然在现存张天赋资料中遗留下来的很少,看不出祝对张是如何的关怀和爱护。但从祝给张的信件中,可看出点端倪。尽管这封《答张天赋秀才书》,是祝离开兴宁到了广州才写的,但这更说明祝即使离开了兴宁,仍不失对张的关爱。所以在这封信中祝对张说:“凡所以待我,与所以言我足以益足下者,诚太过太过。”尽管这是谦虚之词,但从中可看出,祝帮助过张天赋是毫无疑问的,也是人之常情;何况,祝是一位喜欢“延奖后进,不惮折行”的人。也就是在这封信中,祝还以他对当今朝廷腐败、世风日下的感受,以长辈的身份,关怀备至地告诉张天赋:一是现在“世人为事,类欲先立门户,幸足下务其实,毋尸其名。”二是对当前“道学者”的空疏士风,“斯习岭粤特昌,深喜足下慎思明辨之也”。三是对官场上的虚伪习气,不要随波逐流。“仆诚不善仕,其故大帅不能克己,不能徇人,不能作伪,不能忍心,视时之仕者,若神人然,安能企及之哉!幸足下尤勿以此相俟,又况末所谓擢且重寄之云乎?”祝这种推心置腹倾情于曾经是下属的同事,遂使张天赋深为感激、深受影响。张天赋后来作有《叶冈诗集》,其中记载有:“物我忘形迹,乾坤无古今。与君皆是主,坐看世浮沉。”“世路随长短,浮云弄阴晴。纲常九鼎重,富贵一毛轻。”“只要成就一个道理,更何计较身外损益。”这几首充分反映张天赋不图名、只求实的人生态度的诗,显然是与受祝影响很有关系。由此可以看出,他们俩的友谊,是建立在互信、坦诚、“心腑之真”上的。所以,著名史学家、客家学开拓者、兴宁乡贤罗香林教授看到上述祝写给张天赋的信后,对他们俩之间的情谊,颇有感触地说:“命义深淳,情词恳挚,非祝公与张先生当日气谊日孚,必无是焉。”(待续)

——“文化公园”投稿邮箱:mzrbwhgy@163.com

2023年12月11日《梅州日报》“文化公园”版面图

编辑:曾秋玲

审核:陈嘉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