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锦让 | 嘉应古城十疏录


《光绪嘉应州志》城署示意图

●李锦让

一座嘉应古城,关乎一个民系记忆。

静坐古城一隅,慢煮光阴故事。眼前的“五街二十巷”,以及充满沧桑感的古砖旧瓦,无不写满了世界客都的岁月悠长。

近年来,关于“嘉应古城”概念的提出,以及如何推进产城融合保护性开发嘉应古城,业已成为政府、学界和广大市民关心的话题,笔者以地方文史学者和市政协委员的身份忝列其中,多次参与市政协专题调研并推动相关提案落地,间中有些许浅见,不妨抛砖引玉,供各位方家批评指正。

一、缘起

2023年2月8日市“两会”召开,笔者作为八届市政协委员首次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城产融合建设嘉应古城步行区的提案》,并在市“两会”召开期间就此话题接受媒体采访,相关建言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反响,该提案率先得到了市政协领导的高度重视,被列入2023年度市政协重点督办提案之一。

8月4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第三方评估调研组在市政府召开座谈会,本人应邀参会并陈述了关于嘉应古城保护性开发的详细意见,及时得到了与会国家评估专家组以及广东省住建厅领导的高度肯定,并将相关建议转达了住建部门。

8月10日及11月30日,市政协相关领导率领市文化和文史委的部分政协委员就本人关于嘉应古城的相关提案进行现场调研和督办,调研组一行深入嘉应古城核心区的元城广场、金山顶、凌风西路、南门短巷、油罗街、非遗展馆等地进行调研,随后召开座谈会,会议一致认为该提案得到梅江区委、区政府及区住建局、区文广旅体局等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梅江区成立了由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统筹、各职能部门分头负责的“一城两坊”专班,对落实推进城产融合保护性开发嘉应古城的工作起到了强有力的引领作用,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该提案督办工作仍在结合实际分步推进。

民国初年军用飞机航拍梅州城区图


二、要旨

嘉应古城是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东亚文化之都梅州的核心区,是梅州迄今保存比较典型、古建相对集聚的历史文化保护区。

关于嘉应古城的历史,据笔者的查证,目前大致有两种计算方法:一是据《康熙程乡县志》所载,北宋皇祐四年(1052)开始,程乡县在今梅州江北“筑土城为捍卫,周围长四百五十丈三尺”,从而结束了“有县治却无县城”的局面。由此可见,嘉应古城建城历史可上溯至程乡县城的筑城肇始,历经971年,接近千年的建城历史。二是从嘉应州设立直隶州的历史来看,据《光绪嘉应州志》所载,雍正十一年(1733),雍正皇帝亲自批准设立直隶嘉应州。如此算来,嘉应古城真正的历史大概在290年左右。

由上可知,“嘉应古城”的说法是可以成立的,但“千年嘉应”的说法似乎是过于勉强,不提为稳妥。

目前,嘉应古城在古城保护性开发与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度方面仍不够,与周边地区相比较为缓慢(如与潮州古城比照),“现代不足,古韵难存”的典型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亟待政府加大规划引导力度,修旧如故,逐步将其打造成集非遗、文创、茶艺、特产、表演、展览于一体的真正意义上的“活古城”,以此不断延续客家“文脉”,坚定文化自信,重焕老城街区光彩,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金字招牌。

综上所述,笔者结合多次调研和思考的结果,集思广益,提出如下有关保护性开发嘉应古城的“六点四度”计十条浅见,以资参考。

三、管见

1、要解决“古城不古”的难点。如前所述,打造嘉应古城最大的挑战就是“古城不古”,这一现象的形成,有客观的历史原因和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必陷入是非功过的无意义争论,现在最紧要的是需要“三管齐下”:一是今后要杜绝拆除破坏有价值古城老建筑的现象发生;二是有关方面需要严格规划控制好新建或违规建筑,坚决杜绝乱搭乱建、新旧混杂以及“边保护边破坏”的现象发生;三是确保对现有古建筑“修旧如故”,并在有条件的地方和节点恢复重建具有标志性或承载历史记忆的部分古城建筑,尤其是要突破思维局限大胆论证恢复重建南北中轴线标志性建筑凌风楼和铁汉楼的可行性。

2、要解决“有城无产”的焦点。要把嘉应古城打造成梅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区、窗口区和展示区,真正做到产城融合,激活文旅产业的“吃住行游购娱”各要素,带动消费购物和旅游观光,让市民和广大游客“一站式”领略嘉应古城的深厚底蕴和客家文化的精髓,同时还能解决城内商家和附近居民的就业和增收问题,真正盘活“古城经济”,推动“文化也能打粮食”,为梅州“文化强市”战略从“纸面”落到“地面”打造鲜活的样板和抓手。

3、要解决“有城无魂”的触点。要给古城现状注入原生态的客家非遗和原住民的生活方式,让古城有活力、有张力,有着浓厚的“市井气”和“烟火气”。要致力打造成集非遗、文创、茶艺、特产、表演、展览于一体的嘉应古城步行购物特色街区,如将中山街、油罗街打造成美食一条街,推出梅州柚以及种类多样的客家小吃,提升客家美食知名度;将凌风西路打造成非遗文创一条街;将仲元西路打造成茶艺特产一条街,通过一系列精美的茶艺表演,打响“客家炒绿”“梅州柚花香”“嘉应茶”等品牌;将元城广场以及梅州学宫打造成表演片区,依托“周五有戏,周六有歌”, 通过固定时间、地点的常态化演出,向市民和游客展演客家山歌、广东汉剧以及各县非遗文艺演出,同时可在梅州学宫或金山顶图书馆旧址建设嘉应古城博物馆,展示《清乾隆嘉应州志》所记的古城仿真大型沙盘,滚动播放嘉应古城的专题纪录片。

4、要解决“有城无门”的弱点。一座古城,如果没有一个古色古香的城门,是不太好意思称之为古城的,比如广济楼、镇海楼之于潮州城,揭阳楼之于揭阳城。建议要逐步恢复重建东南西北四个门。其中,上南门可建在学宫门口,西门可建在珠条街街口,北门可建在元城路和文保路的交界处,东门可建在周增路和仲元东路的交叉路口。当然,要结合实际量力而行,要尊重专家科学决策,要聘请古建筑专家实地考察论证,并指导相关部门按照历史照片中的原有建筑风貌进行严格复原,条件成熟时,尤其可考虑首先重建两个门:一是为纪念文天祥而建的凌风楼,二是为纪念刘元城而建的铁汉楼。

5、要解决“有城无墙”的痛点。要积极挖掘散落在嘉应古城金山顶等附近民居古巷内的古城墙遗址,要通过媒体和民间收藏协会,广泛征集散落在民间或是地下的古城砖,能征集多少算多少,全部用于重建修复一段古城墙遗址,以建设由金山顶到周增路一带近800米的古城墙遗址公园为核心,增加古城区域内的公共休闲地块,建议金山顶图书馆旧址开辟为“嘉应古城展览馆”,勾起广大市民和游客对嘉应古城的“乡愁记忆”。

铁汉楼

6、要解决“古城配套”的堵点。从长远规划发展看,应加大完善古城的基础配套设施,包括停车场、旅游标识、复古而有特色的门牌店招、旅游公厕、无障碍设施、休息区等,核心区内只允许市民和游客步行观光或非机动车进入,又或者坐统一观光电瓶车。为提升市民游客游玩体验感,要适当进行交通管制,不断完善嘉应古城在油罗街口、剑英纪念桥头、金山小学新校区(金山顶)等处停车场所,有效缓解节假日停车难等问题。

7、要贯通“一城两坊”的气度。要把嘉应古城步行区与人文荟萃的望杏坊和攀桂坊,连成一个“含金量”较高的历史文化大片区,首先可在古城有条件的街区择要选点,逐步重建或新建与古城相关的村坊(望杏坊牌坊已经建成)、功名、节孝、英烈、耆德等各类坊表,彰显嘉应古城的厚重人文底蕴,这一方面,尤其要向潮州古城如何在中轴线太平路上打造出23座坊表的牌坊街借鉴经验。与此同时,可在条件成熟时,推动交通与服务等配套设施的整体规划建设,将之打造成承载量、吞吐量较大且既见古城景观又见乡村风貌的原生态客家文化保护区。

8、要加大“资金活水”的力度。要擎起东亚文化之都、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以及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三面大旗,积极向上争取政策争取资金,也可以研究通过政府专项预算、银行融资或将嘉应古城保护性开发项目整体打包,进行项目招商,还可将嘉应古城分拆成多个文化公益工程,对广大梅州籍客商以及海内外侨胞募捐,这方面潮州古城有先例可循,如湘子桥(即广济桥)和众多坊表重建均采取了认捐方式来募集资金。总之,要多措并举引进资金“活水”。与此同时,要分步骤实施,要先避开居民密集区,然后逐步扩大,直至打造成“古城区+古村落”的“一城两坊”。

9、要坚守“修旧如故”的法度。嘉应古城的保护性开发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产城融合”决不等于要被资本或权力捆绑,务必做到分清职能职责,始终坚持“三条原则”,这也是综合考察国内众多古城保护性开发成功案例后所得出的“铁律”:一是基础性的项目交给政府来负责,二是保护性的项目交给专家来负责,三是商业性的项目交给市场来负责,政府部门尤其不宜大包大揽,更不宜越俎代庖。

10、要扣准“三个脉络”的高度。笔者的建议是,推进嘉应古城产城融合和保护性开发,要重点抓住三个脉:一个是文化梅州的“文脉”,二是世界客都的“城脉”,三是客家民系的“根脉”。

凌风楼

文脉:大文豪郭沫若先生称梅州为“文物由来第一流”。客家文化何时肇始?为何客家地区特别是梅州地区能培养那么多人才,包括进士、翰林、将军、院士乃至历史上的王侯将相和世界各国政要?古嘉应州何以能称之为“人文秀区”?为什么乾嘉时代能够出现“五科五解”的科举功名佳话?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须保护传承好客家文脉,并以一种具象的方式在嘉应古城的合适场馆里充分展示和诠释。

城脉:世界客都的城脉在哪里?为什么梅州会成为历史上客家人的大本营和播迁地?梅州何以能成为“世界客都”?每一座城市尤其是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城市,均有自己的城脉,比如说北京、西安、南京、杭州、开封、洛阳等等。世界客都的城脉在哪里?是不是要把嘉应州的古城、老街、梅江桥、金山顶等节点串联起来,重新打通世界客都梅州的“城脉”并进行整体规划保护?为什么从汀州“客家首府”到赣州“客家锚地”再到河源“客家古邑”,然后到我们这里就可成为梅州“世界客都”?这当中的客家人聚居和播迁的城市发展脉络,是否可以在嘉应古城里有一个形象生动的展现说明?

根脉: 千年客家为什么能够生生不息?维系这个伟大民系的根脉精神在哪里?是不是可以把客家人经历五次大迁徙“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悲壮史诗以讲故事形式表现出来?是不是可以把程旻、刘元城、文天祥、蔡蒙吉、宋湘、洪秀全、张弼士、孙中山,林风眠、叶剑英、李惠堂、曾宪梓、田家炳等客家古今先贤身上所闪烁的客家精神生动地讲述出来?是不是可以把散落在梅城老街的十几座姓氏宗祠真正“盘活”,成功开发成为客家人的“寻根之旅”?

物是死的,人是活的,故事是生动的,精神是永恒的。我们的重点就是要围绕表现客家人的“三脉”来倒推故事,倒推人,倒推文物保护和展呈方式。

综上所述,只有抓住嘉应古城的“六点四度”,扣准文化梅州的“文脉”,世界客都的“城脉”,以及客家民系的“根脉”,我们才能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才能真正抓住重点,抓住灵魂!才能够站在“制高点”上凝聚世界的客家,才能稳妥而成功推进嘉应古城保护性开发,并以此为“同圆心”,携手构建世界客家人的“心灵家园”。

癸卯冬月写于嘉应读书楼南窗

注:作者系八届梅州市政协委员、主任记者)

2023年12月4日《梅州日报》”文化公园“版面图

——“文化公园”投稿邮箱:mzrbwhgy@163.com

编辑:曾秋玲

审核:陈嘉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