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祥昌|梅县区谢田下村旅外华侨华人的家国情怀

  梅州日报客家版  

——————

□丘祥昌

——————

        梅县区城东镇谢田下村土地贫瘠,历史上自然灾害频发,经常洪水泛滥,村民生产生活困难。于是,在清中后期,不少村民漂洋过海到南洋各地谋生。经过一番奋斗,事业有成,他们不忘故土,热心支持祖国和家乡各项事业的建设。

————————

▲谢田村村道大门

▲1935年建的谢田永济铁桥

▲谢田小学前身毓秀学校

因灾害贫困而远走南洋谋生

谢田下村丘氏先祖从中原南迁而来,元末明初来到这。斗转星移,随着村里人口的不断增多,耕地又少,加上常因大雨致村中两条河水上涨,淹没田地,庄稼常常失收,生活困苦。于是不少乡人便背井离乡远渡重洋谋生,特别是清康熙开放“海禁”后,不少人又被招工到南洋各地,他们先后乘船来到香港,以及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等地,上岸后为还清路费,往往要先替债主(老板)工作三年或更长时间。他们有的替老板打杂做伙夫,有的挑担送货,有的替橡胶主割橡胶,干最苦最累的活。

拼搏奋斗,艰苦创业,事业有成

经过几年难熬的劳工生涯后,一部分人逐渐适应了当地生产生活环境,掌握了一定的谋生技能,便出来打拼创业,几经艰苦奋斗,逐步积累了一定的资本,事业有成。

丘和郎兄弟,在马来西亚司南马从一般工人替人割橡胶做起,在积累了一定资本后,便开始自己种植橡胶树,由于善于管理经营,最后发展成橡胶园主。丘镜波、丘慕球等印尼雅加达华侨,从事铁床生产销售,由于物美价廉,在当地日渐发展为从事铁床和床上用品的一条街,而后又发展了医疗、器械、电子、眼镜、服装等专营商店,形成了印尼雅加达大南街区“安和”“宝和”“元和”等九个“和”的盛景。丘少杰、丘新政,在泰国曼谷研发了优质油漆,风行泰国,畅销各地致富。

心系故土,热心家乡建设

谢田下村的华侨华人虽然身居海外,但他们不忘故土,热心支持家乡建设。

20世纪30年代,丘少杰、丘镜波等海外华侨及侨属丘璞存,了解到村子由于被两条河流分割,村民常因洪水暴发而被困家中,便发起并带头捐资建造了永济上桥和永济下桥两座铁桥。他们花费近百万元从印尼购买凹形铁板、水泥(洋灰),由印尼水运到梅县水打伯公码头,上岸后,用木头加人工撬滚运至谢田。经过几年努力,于1937年建成了桥底全部用铁板拱托,上面浇上钢筋混凝土、30多米长的两座桥,在当时被人们称为“梅县第一铁桥(村级)”。村民从此结束了河水暴涨时,望“河”兴叹的历史。

1935年,村里的毓秀学校由于学生的增加,教室严重不足。旅印尼华侨丘镜波、丘慕球父子知悉后即捐资新建教室一栋。1965年,旅印尼华侨丘怀生先生捐资建教室一间。1985年旅印尼华侨丘坚先生和丘仁杰先生合资建造“保园”综合教学楼一座、校门一座、水泥底篮球场一个。1991年,为庆祝谢田(毓秀)小学建校八十周年,村里发动建造“校友纪念楼”一座,其中旅印尼华侨丘仁杰、丘顺新昆仲认捐教室和幼儿园共两间,旅泰国华侨丘新政先生认捐教室一间,旅印尼华侨丘宗雄先生偕夫人认捐会议接待室一间,旅印尼华侨丘秀英女士认捐老人活动室(村委会)一间,旅澳门同胞丘维权、余妙丽伉俪认捐图书阅览室一间。2000年,旅泰国华侨丘新政先生了解到谢田小学教学楼偏少,再次捐资建造了“丘新政礼堂”一座;旅印尼华侨丘韬元先生捐资建造教室一间和校门及围栏;旅印尼华侨丘德雍、丘德修昆仲及其姊妹,为纪念其父母亲丘汉章夫妇捐建纪念堂一间。

1995年,当旅外华侨知悉家乡为更好地适应改革开放,使农副产品更好地流通,计划筹资建造谢田大桥以及村里连通外面的道路时,旅泰国华侨丘新政先生捐款人民币5万元,并在桥畔建造少杰纪念亭一座;旅澳大利亚华侨丘小奎先生捐资人民币1万元建造村门楼;旅印尼华侨丘公侠先生捐资港币5万元建造新谢田大桥至永济上桥水泥路段。

1996年,旅泰国华侨丘新政先生了解到家乡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老人们缺少活动场地的情况后,捐资人民币23万元建造了谢田村老人活动中心(丘新政楼)。村里老人们从此有了宽敞、舒适的活动场所。

此外,据不完全统计,谢田下村华侨华人热心支持家乡事业建设。合力扩建了永济桥上下桥、水泥村道、从村头至小学校水泥校道,建造了庆美桥、永利桥等多座桥梁,平安路、村篮球场等,设立了小学奖教奖学金等。他们不仅热心本村公益事业,也热心家乡梅县的公益事业。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印尼华侨丘春安女士及其丈夫黄鸿粦(时任香港客属商会会长)捐赠一辆面包车给梅县侨联使用。改革开放初期,旅印尼华侨丘秀英女士为梅县侨联捐赠面包车一辆、为梅县人民医院捐赠医疗器械一批,合计人民币近一百万元。

胸怀祖国,为国效力

旅外华侨华人虽身在海外,但都有着炽热的爱国之心。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亚非会议在印尼万隆召开时,谢田下村旅印尼华侨和其他爱国华侨一起,不顾个人安危,积极协助中国驻印尼大使馆,为中国代表团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1964年旅印尼华侨丘韬元先生和丘秀英女士曾应国务院邀请,回北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庆典。

旅印尼华侨丘仁杰先生热爱祖国,把曾获1965年印尼雅加达市少年羽毛球单打冠军的女儿丘玉芳送回祖国。丘玉芳在福建省队效力,后在周总理关怀下于1972年进入国家羽毛球队,她不负厚望,于1974年获得了第七届亚洲运动会女子羽毛球团体冠军,为祖国争得了荣誉。随后,又于1975年获得第三届全国运动会男女混合双打冠军。于1979年获得第四届全国运动会女子羽毛球双打冠军,于1980年被授予运动健将称号。她曾先后七次获国家体委授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荣誉奖章和一次奥运会奖章。

旅居海外的老华侨,对科学文化落后造成旧中国积贫积弱有着深刻的感受,便常常不惜资金,把子女送到国外或送回国内深造。

印尼华侨丘聪云兄弟,将丘伟送回国内,考取了国立中央大学电机系,毕业后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赴美国西屋电器公司实习,回国后在广州电气科学研究所担任高级工程师、电研所情报室副主任,六十年代担任社会主义六国电机合作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秘书,亦是广州市政协第四、五、六届委员。马来西亚归侨丘成建毕业于沈阳农学院,从事核技术农业应用的核辐射育种工作,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辽宁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教授、研究员、高级农艺师。当选为中国科协第三届、第四届委员,中国原子能农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核学会理事。丘成昊1957年从香港回到内地,考进北京航空学院,后留校任教,成为北京航空学院流体力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和“北航”飞行器设计及应用力学系系主任、教授,他曾作为航空部第一批外派访问学者赴英国克兰菲尔德技术学院进修,从事飞机设计研究工作,研究成果曾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航空部科技进步奖(三等)、1989年航空航天部科学进步奖(三等)。此外,还有从海外回国深造的丘碧瑾、丘维高、丘伦、丘颂南、丘金良、丘秀安等,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事业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为振兴民族工业,丘添秀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从印尼带回一笔资金和配方、材料,在谢田村中办起了牛皮制革厂,成为村中从外国携款回家乡办企业的第一人。后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该厂被迫停办。印尼华侨丘宗健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回到梅州投资162万美元建广东银之铃塑胶制品有限公司,获梅州市人大常委会授予第四批“梅州市荣誉市民”称号。

谢田下村旅外华侨虽人在天涯海角,但心永远与祖国和家乡人民联结在一起。

————————

客家版投稿邮箱:mzrbkj@163.com

编辑:廖智

审稿:陈嘉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