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宇文 黄庆松|隔屏授客话,异域传乡音​——“亻厓讲客家话”线上与实体课程纪实

□魏宇文 黄庆松

导 言

近十年来,“一带一路”给马来西亚的经济、教育文化等领域带来了发展契机,故马来西亚的华人凸显了他们与中国的亲缘优势,中马教育文化的交流不断升温。然而,马来西亚的客家后裔许多人都不会讲客家话了,且客家话口音多种多样,有惠州腔、梅州腔、海陆腔等,旅居马来西亚的老一代客家人也不知道哪种话是正宗的客家话,他们认为只要能交流就行。这就给马来西亚的华人尤其是客家人在教育后代讲客家话时带来一些困惑。2017年4月,笔者应约编纂的《梅水乡音——梅县客家话读本》(含光碟一张)一书,由马来西亚嘉应属会联合会正式出版,此后我们更是开始了一段“亻厓讲客家话”线上与实体课程的独特体验,由此汉语方言教学就成为了在马客家人与祖籍国联系的重要纽带。

—————————

▲梅州日报客家版
——————————————

▲“梅县客家话线上课程——亻厓讲客家话”的在马讲座现场。

▲黄观友先生(右)给本文作者颁发讲课聘书。



▲马来西亚相关华文报刊对“亻厓讲客家话”作了报道。


缘起:费时三年编出梅县客家话读本

2015年初,时任马来西亚嘉应属会联合会的李尧庆会长率团访问嘉应学院,请我们帮忙撰写一本“梅县话读本”之类的客家话教材,提供给马来西亚的年轻人学习正宗的梅县客家话。这个任务落到了我们身上,我们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务。其间,我们经常与李会长沟通,确定了读本的书名、提纲、内容和插图等。2017年4月,《梅水乡音——梅县客家话读本》(含光碟一张)一书,由马来西亚嘉应属会联合会正式出版,我们有幸受邀到马来西亚怡保参加了该书的首发式。这本书为马来西亚的客家乡亲学习梅县客家话提供了重要帮助。不少客家乡亲反馈,他们把那张光碟放在汽车上,一边开车一边学梅县话,抓住每一点空闲,感受梅县乡音带来的快乐时光。每当听到这些消息,我们都为之开心,能为海外的客家乡亲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也感到很幸福和很快乐。

2022年岁末,马来西亚客家公会联合会副秘书长、马来西亚吉隆坡暨雪兰莪客家总会的总秘书、梅州市归国华侨联合顾问、梅州市文化广播旅游局·马来西亚吉隆坡推广中心主任黄观友先生回梅找到我们,他受马来西亚客家公会、马来西亚嘉应属会联合会的委托,邀请我们与他们一起策划一场“梅县客家话线上课程——亻厓讲客家话”(公益讲坛),我们一听对方来意就愉快地答应了。黄先生说,这完全出乎他的意料,没想到我们如此慷慨无私地接受了此次邀请。其实,我们早就被马来西亚的客家长辈的言行所感动了,他们身居海外,忙于生计,仍旧热爱家乡,以身作则,不忘乡音,不遗余力地传承客家方言与客家文化,且希望梅县客家话能代代相传。

接下来的一切都是未知数,且线上授课会遇到很多现实问题:网络直播是否通畅?课程内容如何安排?由浅入深还是深入浅出?授课时全程用客家话讲授还是一半普通话一半梅县话?线上报名人数能达到多少?国际网络能否容纳足够的人数?学员的文化程度如何?学员学习的要求有哪些?学员的诉求能否通过网课直接解决?主办方是否一厢情愿?线上课程的效果会怎样?我们双方都忐忑不安……

线上授课:在马年轻人学习课程且领到了结业证书

经过三次见面细谈,我们将课程计划在线上改了又写,写了又改,讲课的内容反复商量,换了又加,加了又删,删了又加,精心遴选与客家人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词语、谚语、歇后语和掌故、童谣等,还有那些精美的图片,均是我们亲自拍摄,不放过任何一个环节,不轻易漏掉一点细枝末节,慢慢落实,层层推敲,且专门为马来西亚的策划人线上试讲了一次,由马方主办方负责人提出一些改进意见。为让更多的客家乡亲了解课程信息,主办方在当地多个华文报刊进行宣传发动,经过多方努力,我们的课程终于在2023年4月28日晚上顺利开课。

《梅县客家话线上课程——亻厓讲客家话》的内容如下(2023.04.28—2023.07.6):第一讲:梅县客家话的特点(声韵调);第二讲:日常词汇(一)天文地理;第三讲:日常词汇(二)时令时间;第四讲:日常词汇(三)植物作物果蔬;第五讲:日常词汇(四)鸟兽虫鱼;第六讲:日常词汇(五)民居建筑;第七讲:日常词汇(六)家具用具;第八讲:日常词汇(七)称谓;第九讲:日常词汇(八)形体器官;第十讲:客家童谣、谚语、歇后语。本课程每周五晚上一次课,每节课一小时。课程的编排比较系统规范,通俗易懂,且图文并茂,易于掌握。本课程最大的特色之一是:讲授客家方言的理论知识或者日常词汇的同时,穿插客家俗语、掌故等,风趣幽默,寓教于乐。特色之二是:图文并茂,轻松愉悦中学到了许多客家方言与文化的知识。特色之三:互动环节热烈,效果好。每节课讲完后,学员可以在“聊天室”留言,提出一些疑问,课后的问题由后台工作人员汇总,我们在下次课的课前针对学员的问题作解答,直到学员满意为止。这种学习形式颇受学员欢迎,反响良好。

例1:

问:“清”与“青”一样读音吗?马来西亚不说“青色”。

答:清:qīnɡ , 清明(口语)ts‘iaŋ1miaŋ2

清 ts‘in1 清楚、清单(书面语)

青: qīnɡ,青年、青色、青菜ts‘iaŋ1

因为方言也有口语与书面语的读法,往往读音会有不同,梅县客家话不说“绿色”,说“青色”。

例2:

问:表示时间一刻钟,梅县客家话的说法是“一个数”还是“一个字”?

答:一只数,it5tsak5sɿ4。

例3:

问:“喜欢”在梅县话有讲“钟意”无?

答:有。如:佢十分钟意食酿豆腐哦。

例4:

问:“小门”可以喊“细门”嗼?

答:可以。如:“大门”“细门”对举。再如:“小孩”称“细人儿”。但有些“小”不能用“细”直接代替的。如:“小人书”一般不说“细人书”。

例5:

问:证书 读“ZhengShu”还是“JinShu”?

答:梅县话读zen4su1。因为梅县话没有翘舌音,后者也属于客家话,但有点像惠州客家话。

……

两个多月的时间很快过去了,学员们在最后一次课纷纷谈了他们的学习感言,认为收获很大,且高兴地领到了学习梅县话课程的结业证书。

三场实体讲座:一次难忘的客家文化之旅

2023年6月间,我们收到了马来西亚客家公会联合会、马来西亚嘉应属会联合会的邀请函,邀请我们远赴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吉隆坡和槟城三大城市作三场实体讲座。于是我们于2023年7月26日启程,在揭阳机场乘坐亚洲航空的班机,飞往马来西亚的首都吉隆坡,然后再分别赴其他城市作实体讲座,每一场次都有令我们感动的故事……

27日晚上,“亻厓讲客家话”首场讲座在美丽的海滨城市马六甲的国际郑和研究院开讲。现场听课的人很多,据说周边城市和乡村的客家人都来了不少,这是承办方意想不到的,讲堂里的凳子不够,志愿者们搬来临时塑料凳子摆在课室旁边和侧面,供大家静坐听课,志愿者们还精心准备了客家美食诸如艾粄、算盘子和炒米粉等,供听众品尝。课后,学员们纷纷请我们签字,在他们的结业证书主讲教师栏里,在他们买的《梅水乡音——梅县客家话读本》一书的扉页签上我们的名字,并与学员们合影留念等。现场气氛热烈、和谐、温馨……

29日上午,第二场次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陆佑路的中国华小感恩堂开讲,黄观友先生精彩的主持、我们认真的讲课,以及听众热烈的共鸣,足以证明这场讲座的效果良好。令我们非常感动的是,我那耄耋之年的瑜英姨妈亲自来到现场听我们讲课,这勾起了我们的许多与亲人们在马来西亚和梅州几次相聚的美好回忆……我想到了外公生前的谆谆教导:“你是学中文的,你的根在中国,你要以教授的身份出国讲学!”我在此次讲课前,用了几分钟的时间,告诉了在场的客家乡亲,我实现了外公的遗愿,可以告慰外公的在天之灵!我真诚的话语,触动了在场的不少乡亲,有些人还热泪盈眶,用纸巾悄悄抹泪水……

课后,有位吉隆坡广播电台客家话女播音员走到我们跟前,一定要与我们签字和合影留念,她说线上课程她全部听完了,她受益良多,现场听课更是享受了一顿客家方言与客家文化的大餐。她说:梅县客家话如此动听,客家童谣的韵律是那么美妙绝伦,客家谚语和歇后语蕴含的客家文化是如此厚重,还有那些精美的客家民居、美食和动植物图片,足以证明两位老师的无私付出,令人钦佩!

令我们很意外的是,有一个山东潍坊的小伙子走到我们面前,拿着一本《梅水乡音——梅县客家话读本》,要请我们签名,并与我们攀谈起来。他说:他在吉隆坡某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的导师是客家人,他导师从朋友圈里看到了线上客家话课程开讲的消息,就鼓励他在线上学习客家话,他听完了我们的线上“十讲”,虽然不完全懂,但初步了解了客家方言、文化和民俗,觉得客家人非常值得尊敬。他一定要来现场见见我们,他还说以后有机会一定要来梅州走走看看,实地考察客家文化。

30日上午,第三场在极富浪漫色彩的槟城开讲,槟州客家公会大厦4楼的讲堂布置得非常精致:主席台、讲座台、听众席摆得井井有条,签名台上有我们的名字台牌,还有一束鲜花。我们同样以纯正的梅县客家话、饱满的热情讲完了课程内容,解答了听众的所有问题,直到主持人说:“现在已经超出讲课时间很多了,没有提问名额了。”课后,听众还是依依不舍地围着我们问这问那。我听说有来自怡保的客家乡亲,忽然有一种由衷的亲切感,主动找到他们交谈起来,因为外公外婆从1938年漂洋过海来到马来西亚后,就一直在怡保附近教书和生活,直到他们长眠于这片土地。更令我们感动的还有,嘉应学院音乐学院的一位年轻教师,我们与他并不熟悉,他恰好在吉隆坡某大学读博士,他不是客家人,但他听说我们来了,吉隆坡场次他又错过了,他就专程开车5个多小时来到槟城听我们讲课,他还买了一本《梅水乡音——梅县客家话读本》请我们签名并合影留念。诸如此类的感人故事还有很多,我们不仅有讲课顺利的成就感,且也收获了亲情、友情。

三场实体课程结束后,马来西亚相关华文报刊均作了报道。

我们最要感谢的是两位好朋友:黄观友先生和林集广先生,他们全程陪同和接待我们,讲课之余,他们带我们参观吉隆坡的华人博物馆、马六甲的温古堂博物馆和槟城的客家文物馆;拜访当地的客家会馆、嘉应会馆的客家长辈;参观了榴莲种植园,坐缆车上了升旗山,俯瞰槟城美景,品尝了当地许多美食等。我们不但亲身体验了马来西亚的文化,感受到了异域风情,还了解到了客家人下南洋的辛酸历史,以及他们的艰苦创业史。当然,我们也看到了新生代的客家后裔,有一种令人可敬的精神状态:他们积极进取,热心公益,参与中马文化的交流,且能时刻记得自己是客家人,记住乡愁,他们正在继承和发扬祖辈和父辈的光荣传统,为中马的经济、文化和教育等领域的交流而努力前行。

两个多月的线上授课,几天的异域实体讲课,我们一直沉浸在紧张与兴奋之中,紧张的是:担心我们的课程不能满足马来西亚乡亲的要求,令他们失望;兴奋的是:我们能有机会与他们面对面交流,我们也学到了许多之前不知道的部分词语和客家俗语等。这是马来西亚语言文化与客家方言文化融合给我们带来的惊喜!

这是一次客家文化之旅,更是一次心灵沟通之旅!

编辑:廖智

审稿:陈嘉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