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客音萦绕不绝 长河奔去无声(上) ——江平成:台湾客语广播的开拓者、客家文化的复育功臣

江平成:台湾客语广播的开拓者、客家文化的复育功臣

客音萦绕不绝  长河奔去无声(上)

————————

□李玲

导 读

清末秀才、教育家江韫石,是东山中学校长、民国梅县县长彭精一的表叔;彭精一由江介绍入读梅州高等小学,得以师事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古直。彭精一长县时,其机要秘书为江韫石之子江均生。1947年,东山中学毕业生江平成(江均生之子、江欢成院士之兄)在原南京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徙台后改为“中国广播公司”)副处长彭精一的推荐下,到台湾广播电台担任客语播音员;随后江平成与来自城北曾龙岃的国民党陆军中将曾举直的长女曾云珍结为秦晋之好,翁婿情如父子。此外,曾举直与叶剑英、彭精一都是私立东山中学的同学兼好友,曾举直和叶剑英更是云南讲武堂的同窗好友。

此文的最大看点是:以血缘、亲缘、宗缘和地缘等结成的熟人社会关系网络,从梅县一直运作到台湾;在台客家子弟的个人生命史,既是民国梅县史和台湾客家史亲密交叠的纽带,亦是客家学理赓续绵延的端绪。

江平成与江光大父子二人,是台湾客语广播界的“天王”级别的存在,他们在传扬客家学理文脉方面贡献殊多。今日本版先介绍江平成在台湾客语广播人生历程中的史事行藏。

——————————

▲江平成(左)与曾云珍(中)在电台播音室。

▲曾举直与曾云珍父女

▲1989年江平成(后排中)返乡探母时,在目睡岗老屋与母亲和其他兄弟留影。右一为其五弟江欢成院士。

▲曾云珍在茶山采访


台湾从日据时代光复以来,已经将近80年。江平成、江光大父子一直是台湾客语广播界的标志性主播,他们来自梅县标准的客家话播音,是全球客语听众心中永不消逝的电波。江平成(1928-2004)用客家话读诵唐诗的音频,是今天仅存的民国时期东山中学国文课读诵诗词的原音——

“今日爱同各位来吟诵一首唐诗,杜牧所写《泊秦淮》,……亻厓今下用吟诵方式来吟诵: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哪——,隔江犹唱——后庭花——” 阿姆话如此清晰浑厚、抑扬顿挫,听众不由自主地被带进寒霜静夜的羁旅客愁境界中:

“这个声音,听一次就让人终生难忘;

这个声音,见证历史也记录了时代;

这个声音,传诵着经典传递出力量。 ”(欧阳文)

近半个世纪,这个声音也撩拨了全球客家人的乡愁。

江平成,梅县城北目睡岗(今名福瑞岗)人。其祖父韫石公是清末秀才,生父均生公早年在海南担任公职,在彭精一担任梅县县长期间,曾任机要秘书,生有6子2女,平成居二;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的设计者江欢成院士,是平成的五弟。平成过继给叔婆侯桂英,在襁褓中就由侯氏养育。1946年,江平成东山中学高中毕业,本欲受聘为小学教员,侯氏祖母认为年轻人在乡下会埋没人才,要去大都市见世面,就东挪西借筹钱给他去上海考大学,临行前还塞给他两枚戒指以备不时之需。1947年,江平成到上海考取了大学先修班,没钱念书,就卖掉一枚戒指换旅费到南京找表叔彭精一(时任中国广播事业处副处长)介绍工作。彭精一介绍他去应聘台湾客语播音员,于是,江平成再卖掉另一枚戒指换旅费到台湾。光复后的台湾,之所以客语播音员要从大陆招考,是因为台湾的客家人在日本51年的统治下接受日语教育,汉文能力低下,而江平成在梅县接受客语汉学教育长大的,客家话以梅县音为标准音,江平成自然顺利通过甄试获得录用,从此做了41年的广播人,但是也与家乡亲人隔绝了41年。

江平成没有受过广播训练,也没有老师传帮带,而自觉学历低,唯有努力自修,日日研读新闻书籍、背诵报纸社论的精彩文句,以勤记勤练掌握把客家话表述得准确美妙的本领。经过努力,他的业务能力进步很快,1949年考上记者,1955年调任新闻编辑。中广客语播音以梅县话为标准音,当时的听众不解,来信询问或质疑,江平成引用原乡的文献《光绪嘉应州志》《客家研究导论》《客家源流》等资料,作了诠释:

梅县话现已一致公认为中原音韵。“朴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在他的著述《新方言》里曾推崇备至,他说梅县方言是合于古韵,可以做中原民族代表。的确,我们用梅县话朗读诗词,音节铿锵,声韵和谐,表现出悠扬的美感。…… 再说梅县方言语句,愈有文学修养的人,说得更为文雅,愈接近古人辞句,愈有古人神韵,儒雅动听。……

(苗栗县)山线铁路以东,如苗栗市、头份镇、公馆乡、头屋乡、大湖乡等一带的语言全部都是梅县系,也就是嘉应五属的语言。大部分的口音还和大陆上的口音相同。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占领台湾五十一年,受了日本人的强迫教育,一般说话夹杂了日本语音,例如称电信局为“叫古”,小包车为“他苦死”……因为本省客话有以上说的种种原因,就不是纯粹的客音了。(引自江平成著《标准客语梅县话》,1998年自印本)

以上内容经播出之后,就再也没有听众写信给电台质疑了。

1956年,中广公司在苗栗设台。这是台湾第一个为纯客语民众服务的电台,当时大陆有70多个广播电台,却没有一个纯客语播音的电台。28岁的江平成担任苗栗广播电台台长,为中广最年轻的电台台长。他偕同新婚妻子曾云珍(1933-2018)离开台北迁居苗栗,曾云珍是曾举直将军的长女,祖母与江家的侯氏祖母是金兰之交,不想1952年曾举直携全家渡海到台湾,异地相逢,于是成就了秦晋好合的姻缘。苗栗电台创办之初,业务上只有夫妻俩撑起。办公环境窄小,设备简陋残破,除了机房,“二十四圈四十块”(即二十四圈录音带和四十张精选唱片)就是全部家当了。曾云珍主持“苗栗之音”,她穿着旗袍、背着笨重的录音机,到田间地头乡村农舍采访新闻的身影,播报新闻那柔美文雅的语音,轰动了苗栗山乡。曾云珍可能是台湾最早的客语女主播。江平成了解到老一辈苗栗听众不懂国语、不懂闽南语,为了给地方父老精神食粮,他开辟“江平成讲古”,讲过的中国传统小说不下几十本,诸如《三侠五义》《聊斋志异》《封神榜》《杨家将》《彭公案》《施公案》等等。他把古典小说文言白话夹杂的文本转换成有声语音客家话,再把客家话转换成口头语“阿姆话”去播讲,这难度和复杂度比国语(普通话)播音工作大多了!“一蛇讲话千人听”,“江平成讲古”风靡苗栗全县,每天晚上家家户户都打开收音机听他讲古。他发现日本统治时代被禁止演唱的客家山歌、汉乐八音、北管、采茶戏等,几近湮灭失传,于是着手积极挽救,搜寻民间艺人来电台录制节目播放;他自己也创作《蟾蜍儸》《皱眉头》《送郎歌》《采茶情歌》《元宵》等民谣,还发起客家民谣研进会,一方面改良地方民谣,以合乎现代声乐的旋律,另一方面保持传统民谣的风格。1962年中秋节,苗栗电台与《中原》杂志合作,举办首届全省客家民谣(山歌)比赛,参赛歌手近百人,观众三万多人,盛况空前,掀起客家民谣和戏曲的热潮。

据曾在电台工作的李秀兰老师回忆,他们常常工作到很晚,有一次录制一家三口的客家剧,她扮女儿,曾云珍扮母亲,录母亲伤心哭泣这一段时,曾云珍哭不出来,江台长很生气,竟拍了桌子呢。1965年,江平成制作综合文艺节目“客家人的美德”,述谈部分的文字稿节录如下:

谈起我们客家人,给人第一印象,就会联想到咸菜……客家人的家常菜甚或宴席上,咸菜炒牛肉、干咸菜焖猪肉、咸菜猪肚汤,不论下酒下饭,都会使外来的客人留下深刻印象。咸菜,不论配什么菜、不论怎样吃法,都有它特殊的风味,我们客家人形容一个人容易相处,就说某人是“咸菜型”,可见咸菜作用之广。(引自江平成自印本《客家人的美德》)

功夫不负有心人,此节目荣获1969年台行政管理机构“新闻局”颁发的大型广播节目“金钟奖”,他是台湾第一个荣获“金钟奖”的客家话节目主播。

在电视未普及的年代,收听广播是苗栗乡亲的主要娱乐,清晨、中午、晚上准时守候在黑匣子旁边收听广播,是苗栗老一辈的历史记忆。台“中央大学”客家学院前院长江明修说:“江平成讲古、李文古笑料,丰富了我的童年生活。”联合报记者何来美认为,江平成帮助苗栗乡亲认识客家传统文化,保存和发扬了客家传统歌谣,促进了苗栗文化的提升。台客语主播张振坤认为,今日苗栗人的客家话之所以比较文雅,是受江平成影响所致。

光复之时的台湾客家人,仅仅有“粤人”“讲客话”的自我认知,并没有中原汉人的认识;台湾被割让给日本半个世纪,父祖中国被称为原乡或唐山,甚至被称为“支那”而渐行渐远。江平成配合国民党政府推动“去日本化、再中华化”,一贯驳斥“台独”思想,以建立“台湾是中国的台湾”“大家以做中国人为荣”的正确观念。他以发扬中华文化、提供高尚娱乐为宗旨,让广播发挥文化尖兵的功能,成功地复育了客家话、重建了客家记忆,接引失散多年的兄弟回家,回归中华大家庭,使台湾客家人与中原、与原乡重新建立紧密的联结。在这个意义上,他对台湾客家人的中华认同和海峡两岸的融合,厥功甚伟。

江平成在苗栗深耕15年,直至1970年调离到台南广播电台任台长;1973年,他调升国内广播部副主任。从蒋经国到李登辉时代,每年的政府文告都由他播报,是台湾客语播音的权威。1988年,因得悉梅县家乡老母还健在而特为返家探母申请退休,至此为止总共为广播事业服务了41年。

笔者叙述于此,感谢其哲嗣江光大提供的那几节江平成读唐诗的珍贵录音。每回聆听这东山中学老学长的声音,缅怀台湾客语广播历史,心中都满满的感动!

注:此文撰写承蒙江光大主播惠赠书籍照片、黄人山主编惠赠采访手稿视频照片等资料,特申谢忱。

(本文作者系广东梅县人,嘉应学院文学院教授,研究生/博士)

2023年10月4日梅州日报客家版

——————

编辑:廖智

审核:陈嘉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