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恩铭与梅州

2023年9月11日《梅州日报》“文化公园”版

●邓锐 邓威雄

从石库门、嘉兴南湖到天安门城楼,中国共产党已走过100多年的光辉历程,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其中,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十三位代表之一,曾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二大”和“五大”代表的邓恩铭(1901-1931),留下了可歌可泣、浓墨重彩的一笔。邓恩铭的祖上是由嘉应州(今梅州)迁往贵州的。今天,我们对与嘉应州(梅州)有着特殊渊源的邓恩铭这样一位重量级的党史人物开展研究,既能够充分展示梅州、梅州人民的骄傲和荣光,又能激发我们爱党爱国爱乡的情怀,进一步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继承革命先志,坚定理想信念,弘扬革命精神,迎难奋力赶超,推动梅州全力融湾入海,加快苏区高质量振兴发展开新局、谱新篇。

多方努力寻找

邓恩铭的祖居地

一直以来,笔者就听说过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共“一大”代表之一、出生在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曾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的邓恩铭是祖籍梅州的客家人。但是由于邓恩铭牺牲过早,党史资料对他的宣传不多,再加上他没有担任过广东省的领导,因此,我们对他的了解不多。

为了搞清楚邓恩铭的身世,笔者大量阅读了党史资料:由李肇年、刘昕著,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邓恩铭》记载:“在贵州荔波水浦。居住着一户姓邓的人家,据传邓氏的祖先系由广东省嘉应州(今梅县)迁来,在此定居已经有八代。邓氏家族世代与水族开亲、同俗、操水语,已与水族融合为一体。”由张业赏、丁龙嘉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中共一大代表丛书——邓恩铭》,该书第二页中记载:“邓恩铭的祖上原是汉族,先祖是由广东省嘉应州(今梅州市)到荔波县居住的,至邓恩铭父辈时,在荔波水家聚居地已居住130多年,成为水族的成员。”在阅读了大量的相关资料的同时,笔者通过有关部门多次寻找询问邓恩铭的出生地,了解到了一些具体的情况。

2019年初,笔者前往荔波,参访了邓恩铭纪念馆,基本了解了邓恩铭的家属和家族的有关情况。

2020年12月,笔者第二次前往荔波,拜访了邓恩铭的亲侄子邓碧飞、邓碧林,以及侄孙女邓庆梅等,他们专门宴请了笔者一行。经核对族谱,族谱上明明白白地写明,其祖上是从嘉应州(现梅州)迁来荔波的。他们说,祖上代代相传自己的祖籍地在嘉应州(现梅州)。由于时间久远了,在梅州的至亲都已经离世,怕家乡人不认识,觉得不方便,因此,一直以来,虽有这个念头,但都不敢贸然前来寻根问祖。他们对我们来荔波寻找邓恩铭宗亲的足迹,深感欣慰。据我们带去的《梅州邓氏族谱》记载,南宋进士,榜名文渊,历官广东提举司,钦召升授广东布政司邓志斋,字大乙,讳文渊,为避战乱,来梅州定居,这是梅州邓氏的开始。邓志斋生有九子,播迁到广东的梅州、惠州、深圳、东莞、花都、珠江三角洲、潮汕平原,以及江西、福建、四川、贵州、广西、湖南、湖北、港澳台等地,乃至海外。在《梅州邓氏族谱》,我们找到了一些踪迹,我们表示一定会根据他们提供的族谱、历史资料等,圆他们的寻根梦。

回到梅州后,在比对了各地的《邓氏族谱》的基础上,我们还寻访年长的邓氏宗亲,按照梅州邓氏迁徙贵州的主要线路、重要地点,专门组织人力,实地调查,基本上确定邓恩铭的祖籍地为梅江区三角镇龙子村邓屋。

2021年12月,我们再次前往荔波县,专门前往参观考察了邓恩铭出生地、成长地,拜谒了邓恩铭的家族墓地,与邓恩铭的侄辈,再次认真核对资料史实,确定了邓恩铭的祖籍地为梅江区三角镇龙子村邓屋,邓恩铭的祖籍地在广东梅州得到证实。

学生时代的邓恩铭

香港学生参观邓恩铭祖居地


客家精神深深融入

邓恩铭的血脉

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经过长期的艰苦卓绝的迁徙,形成了崇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力量,形成了坚忍卓绝、刻苦耐劳、独立自强、追求理想和百折不挠的特性,形成了团结合作,崇尚公平正义、尚武术,依靠集体力量防卫外来干涉的传统;形成了善于学习,善于借鉴的传统;形成了反侵略、反压迫的爱国主义精神。

根据《梅州邓氏族谱》,以及当地群众的口口相传,邓氏梅州开基祖南宋进士、广东提举司邓太乙,定居梅县松口后,悬壶济世,开设医馆,成为一位名医;利用自己的知识大力兴办教育,开班办学,启迪后人为当地人民服务,深得当地人士的爱戴,至今邓太乙所办的学校还在松口铜盘。邓太乙的后裔从事教育和医学的人数众多。

《邓恩铭》记载:“邓恩铭的先世为自耕农兼家传草医。”邓恩铭的祖父邓锦庭和父亲邓国琮,懂医术,为维持正常的生活,他们常常到盛产药材的瑶山苗岭采集药材,到荔波县的大集镇,走街串寨行医,销售药材,救治有病的乡亲,邓恩铭家族的职业与邓氏梅州开基祖邓太乙是一脉相承的。

邓恩铭的父亲邓国琮是一位郎中,以救死扶伤为己任,在行医和上山采药过程中,邓国琮经常带着邓恩铭这个小帮手,其主要目的是向邓恩铭传递和实践“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教育方式、培养邓恩铭乐于助人、吃苦耐劳的精神。正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使邓恩铭养成了不畏艰辛、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甘于艰苦、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在邓恩铭血液里流淌着客家人民敢于斗争、敢于反抗,为推翻暴政、不怕牺牲的品格。邓恩铭能成为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前提。

邓恩铭共有姐妹兄弟6人,他在兄弟中居长。饱尝生活艰辛的邓国琮,牢记客家祖宗的古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邓国琮下定决心,即使砸锅卖铁,四方求助也要供邓恩铭读书。10岁至16岁,邓恩铭就读于荔波公立两等小学堂(设于荔泉书院旧址),清光绪年间贵州省第一批公费留学日本的学生之一——高煌曾在学校任教。高煌教学使用新版教科书,向学生灌输民主和科学,传授近代科学知识。高煌是荔波放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也是第一位把邓恩铭目光和胸襟引向五大洲四大洋的人,高煌先生的授课使少年邓恩铭立志走向“读书报国”“科学救国”的道路。而在私塾里,邓恩铭系统地学习了《三字经》《百家姓》和四书五经等,感受了书中的爱国爱家的情怀;在家里,长者用民间传奇人物忧国忧民的故事教育邓恩铭,加上邓恩铭在当地具有较为先进思潮的学校读书,使邓恩铭从小树立忧国忧民,关心国家大事,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的志向,同时也在邓恩铭的心里孕育着反抗压迫、推翻暴政、追求平等、追求自由的思想,也为邓恩铭日后成为职业政治家和从事共产主义事业奠定了基础。从小树立的忧国忧民,救民于水火,解民于危难,振兴中华大业的远大志向,坚定了邓恩铭为中国共产党的正义事业舍生取义的决心。正如他在《决心》所云:“读书济世闻鸡舞,革命决心放胆尝。为国牺牲殇是福,在山樗栎寿嫌长。”

参加革命后,邓恩铭全身心投入。在给父母的信中邓恩铭写道:“不写信又三个月了,知双亲一定挂念,但儿又何尝不惦念双亲呢。”无情未必真豪杰,邓恩铭投身革命,无力顾及家庭,但是他也充满对家人的惦念和关爱。然而他宁愿亏欠家里,也不愿影响革命,体现出了一名共产党人大公无私的高尚风范。

在婚姻和革命的选择上,邓恩铭选择了革命,将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邓恩铭在给父母亲的信中说“……再婚姻事已早将不能回去完婚之意直达王家,儿主张既定,决不更改,故同意与否,儿概不问,各行其是可也……儿明天回青岛,仍就原事。”笔者采访邓恩铭的侄子时,他的侄子跟笔者谈起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邓国琮带着他们认可的姑娘的画像,专门前往山东,劝导邓恩铭回乡结婚。邓恩铭说,我从事的事业未成,不谈这些事情。因此,在信中,除了对家人之柔情,对真理之坚守,信中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更让我们动容敬佩。“儿明天回青岛,仍就原事。”前路凶险,邓恩铭毫不畏缩,一句仍就原事(共产主义事业),风轻云淡,却包含着那大无畏的勇气与力量!

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客家人的“硬颈精神”(指客家人执着、不怕死,对民族气节的认同和坚守)使客家人生存发展起来。《邓太乙自志诗》中教育后裔“……悠悠木本怡清白……”。在给父母的信中,邓恩铭写道:“儿生性与人不同,最憎恶的是名与利,故有负双亲之期望,但所志既如此,亦无可如何。”邓恩铭视名利如粪土,而“所志”正是他为之奉献终身的共产主义事业。面对投机腐败分子,邓恩铭置生死于度外,挥刀砍向腐败毒瘤。在山东,邓恩铭处理了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长、青岛市委书记王复元贪污党组织巨额的活动经费案,开除了王复元的党籍,王复元对中共怀恨在心,竟于1928年上半年投靠国民党,担任了“捕共队长”。1929年1月19日,王复元带人秘密抓捕了邓恩铭等17位同志。1931年4月5日,邓恩铭等17位同志在济南被杀害。

殉难前,邓恩铭强忍着病痛给母亲写了《诀别》诗:“卅一年华转瞬间,壮志未酬奈何天。不惜惟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 。”大意是:三十一年的光阴转瞬即逝,(只可惜)实现共产主义事业的壮志未酬。为了共产主义事业,我自己身先士卒赴死,祈望后辈们再接再厉投身共产主义事业,告慰我。在狱中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刻,邓恩铭自知时日无多,大限将至。在自古忠孝难两全的抉择中,写下这封给母亲的绝笔信,祈求母亲的谅解,希望后辈完成自己未竟事业。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对党忠诚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誓言无声,为党尽忠,邓恩铭将自己奉献给“大家”,却亏欠了“小家”。在给母亲的信里邓恩铭写道:“……离家十余年,一事无成,不但没有尽到丝毫子职,反使老人受累受惊,并且祖母和父亲之丧,儿都没有在家,这是多么不成器,多么不孝啊!但是儿之本心又何尝如此,不过为环境所使耳……”“……与王家退婚之举,实出于儿不得已的主张……”据邓恩铭的侄子们回忆说,肩负党的使命,邓恩铭远离家乡、远离父母,到山东济南,在学校学习和投身革命的十几年间,几乎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革命中,没有回过一次家,他与远在贵州的家人的联系主要是通过书信来进行的。邓恩铭的家书,不仅表达了亲情,而且还要求家庭成员之间要有积极向上的氛围,要平等相待、互爱互助,要重视教育、热爱艺术等。邓碧林说:“父亲(邓恩铭的弟弟)经常教育我们要以伯父(邓恩铭)为榜样,向伯父学习,走好人生路。”

笔者生长在客都梅州,浸润在客家环境,经过多次的赴贵州荔波,通过查阅大量中国共产党党史资料,采访客家老人、专家学者,我们认为,邓恩铭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决反腐,清除党内毒瘤,为共产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奉献终生,除了共产主义的伟大精神的浸润和支撑外,浸润其血脉的客家精神的精髓也是一股强大的支撑力量。

邓恩铭祖屋文物保护单位牌匾及简介内容

客家传统家庭教育深刻熏陶着

邓恩铭革命思想的形成

客家根在中原,因避战乱、逃灾荒等原因,扶老携幼,翻山越岭,辗转南迁,面对当时陌生的、恶劣的自然环境,披荆斩棘、艰苦创业,铸造了始终以国家民族大义为己任、敢为天下先、善为天下先、屹立潮头、自强不息的坚韧不拔的客家精神,客家人秉承客家精神开辟了客家新天地。

虽然邓恩铭出生地方属于水族,但是,从邓恩铭幼小成长到赴山东求学,至献身共产主义事业,与邓恩铭的客家家教是分不开的。客家精神是客家人的优秀思想意识、道德品质、伦理观念和文化习俗的集中体现,客家人将客家精神,以及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通过族谱和家族长者的言传身教等形式表现出来。

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震撼了荔波,清朝同治年间,当地英雄潘新简响应太平天国起义,打击恶霸劣绅,攻破荔波县城,铲除贪官污吏。邓恩铭的长辈用潘新简的故事,以及邓氏祖训教育孩子,少年邓恩铭写下了《潘简王》:“潘王新简应该称,水有源头树有根。总为清廷政腐败,英雄起义救民生。”幼小的心灵充满了勇敢的力量,盼望自己将来也能成为一名英雄,带领人民奋起反抗,埋葬反动的旧世界,拯救受苦受难的人民大众。

因此,邓恩铭是浸润在客家精神的环境里长大的,这也充分彰显客家精神深深地融入邓恩铭的血脉。

邓恩铭家教甚严,严格按照邓氏行为规范如崇宗敬祖、孝敬父母、和睦兄弟、联亲联谊、培育后代、尊师敬贤、勤俭持家、遵纪守法等约束族人。正是因为邓恩铭家族重视邓氏祖训,以至于邓恩铭家族的祭祀风俗习惯仍然保留着客家特色。

在贵州期间,我们还前往查看邓恩铭家族墓地,专门拜祭荔波的邓氏家族始祖邓友贵公。邓恩铭的亲人介绍邓友贵公坟墓是请广东梅州的师傅安葬的,我们可以看到邓友贵公的坟墓是标准的客家规格,与当地人的坟墓是不一样的。根据邓恩铭的亲人介绍,每年祭祖都是按照邓友贵公的要求进行的,叫“挂纸”。按照客家“挂纸”风俗要求,我们将墓头纸(客家人祭祖前,必须准备三牲,用雄鸡血滴在一张红纸、几张土纸上制成的专用墓头挂纸)放在邓友贵公的墓头上,摆放好“三牲”、斋盘、茶、酒,开始拜祭。这样的拜祭方式,是邓友贵公留下的传统,世世代代都按照邓友贵公的要求继承下来的。每年祭祖时,家族里的所有成员都会参加活动,而且就在祖宗的坟墓边将“三牲”煮熟,就地聚餐吃饭。这场景还真像客家地区的祭祖活动,客家人团结的场面,热闹又温馨,从邓氏祭祖活动的迹象表明,这就是客家传统的传承。

在邓友贵公墓地上,我们既可以看到客家传统贴墓头纸的“挂纸”祭祀形式,也可以看到当地的水族用插竹竿挂幡的祭祀形式。至于“挂幡”,那是荔波邓氏后人为了融入当地风俗而增加的,至于邓恩铭的水族身份,那是邓氏家族与当地水族相互交融的历史。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邓恩铭革命思想的形成有着其独特的历史渊源。邓恩铭是中国最早一批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他注重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为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据了解,邓恩铭祖居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三角镇龙子村,属于清代古建筑。2021年12月6日,邓恩铭祖居被梅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为铭记邓恩铭卓越功勋,教育引导后人传承红色基因,有关方面将发动各方力量,计划分步建设邓恩铭书屋、邓恩铭纪念碑林、邓恩铭纪念广场,并开展相关研讨研学,与梅州全域苏区建设紧密结合,努力把邓恩铭的祖居地打造成梅州苏区的红色教育基地。

邓恩铭写给母亲的家书

邓恩铭在聆听祖母讲故事(荔波水浦邓恩铭出生地雕塑)

——“文化公园”投稿邮箱:mzrbwhgy@163.com

编辑:曾秋玲

审核:陈嘉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