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蔚梁 | 漫话南济桥


1881-1910年间的南济桥与道南亭(图源:方志兴宁)

●陈蔚梁

兴宁古八景之一“古渡橫舟”“南桥晚泊”,皆指宁江浮桥南济桥。它建于明朝万历三十七年(1609),历经380多年风风雨雨。直到20世纪90年代兴南大道开通,南济桥被新建的兴南大桥取代,才成为历史。

南济桥北岸是竹子逻小山坡,古名赤山。清朝嘉庆年间兴宁典史俞蛟曾在《梦厂杂记》一书中描写过这里的风景:齐昌境内,遍处皆池沼,既可灌田,复可养鱼,而舍旁及邱陇,皆艺竹,宛有淇澳之风。而竹惟南济桥一带尤盛,两岸绿影参差,迤逦十里。夏午蒸暑,盘旋室中,无坐卧处,与诸君放舟其间,登岸至池边,竹林深处,解衣席地而坐,骄阳敛影,通体清凉……

竹子逻之“逻”字,即水岸之意。在明清时期,此地因绿竹婆娑、凉风习习而成为文人墨客的打卡流连之地。但后来,因南济桥至西河桥一带,六篷船来往穿梭,丽女云集,却爆出了一些风流韵事。

话说乾隆年间,广东学政吴翰林到兴梅考察,公余漫步至六篷船散心,正与风情绰约的船娘濮小姑相遇。两人联句飞觞时,外面大雨如注,到晚不停,只好在船中安寝。夜深时,忽觉衾枕淋漓,吴翰林急起狂呼,无人应答。小姑从梦中惊醒,挑灯出视,谓吴曰:“五月龙舟雨打窗,一时难歇,后有小榻尚洁,敢请贵人移寝?”吴视之,嫣然一笑,风致横流,不觉心动,遂与相交。临别时在扇面题诗一首赠濮小姑:

轻衫薄鬓雅相宜,檀板低敲唱竹枝。

好似曲江春宴后,月明初见郑都知。

嘉庆十五年(1810),泰州进士仲振履任兴宁知县。他明令禁宁江花艇,并为乾隆五十一年(1786)流落到兴宁的南海少妇韦清姑立传。韦清姑被嗜酒好赌的丈夫拐卖到花艇上,鸨母强迫她从业,韦氏不从,遭到毒打,夜半投河自尽,下葬在南济桥畔的竹子逻山坡。仲令为她树碑,还写了一篇长篇七古。晚清外交大臣、进士饶宝书为她写了一副墓联:

冢草犹存,无恙贞魂归夜月;

江流不转,可怜清节比秋霜。

胡曦在《兴宁竹枝杂咏·古迹》中咏道:

竹子逻西秋色深,道南亭外夕阳沉。

芳魂凭吊韦娘墓,鬼菊花开鬼蝶寻。

道南亭在宁江南岸,咸丰年间重修,亭侧有一棵四人合抱的古榕,浓阴映掩下是沧桑的古渡码头,有38级石阶。走下台阶就可登上由9条木船连接的浮桥。连接的铁索有碗口粗,在岁月的风蚀下锈迹斑斑。遥想1925年3月,蒋介石、周恩来带领东征军,讨伐盘踞于兴宁的反动军阀陈炯明,冒着枪林弹雨渡过南济桥,攻下兴宁城,奏响了国共合作的序曲。

60年前,笔者就读于兴民中学,曾听校长讲革命传统故事,革命前辈伍晋南等,就与一批兴民中学学生配合东征军攻城,此段历史被载入兴民中学校史。至今记忆犹新的是,我们在兴民中学读书三年,每星期的劳动课,都步行2公里到竹子逻的学校农场参加劳动,必经南济桥。在斑驳陆离的石阶上留下一串串脚印,掉下一滴滴汗水。农场原是个乱葬岗子,1960年师生们靠锄头畚箕开垦了100多亩梯田,栽种了花生、玉米、红薯、蔬菜等农作物。1965年8月,《人民日报》专题报道了兴民中学勤工俭学的先进事迹,教育部还派人到该校总结经验,名扬全国。现在,农场不见了,建起了一幢幢美丽的校舍和足球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宁教师进修学校、兴宁二中和华侨中学先后在这里办学。正是:昔日农场,今日学堂;培桃育李,岁岁芬芳。

——“文化公园”投稿邮箱:mzrbwhgy@163.com

编辑:曾秋玲

审核:陈嘉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