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桂贤|【俗语正解(三)】肚豺与饥饿

松口小吃:炸肉丸(风雨亭  摄)

□丘桂贤

豺是凶猛、狡诈、贪婪的动物,豺善于追逐和围猎,无论在山野还是平地,战斗起来异常凶猛。对于小动物而言,豺单身作战便可轻易告捷;对于体型较大的动物则常常群体作战,绕着猎物兜兜转转,总能找到进攻的机会。豺为了获取猎物往往会不惜一切,甚至付出生命代价。

人们称豺为“豺狗”,豺狗的体型介于狼与狗之间。《正字通》:“豺,长尾,白颊,色黄。陆佃云俗云:‘瘦如豺。豺,柴也。豺体细瘦,故谓之豺棘。’”豺虽贪食、多食,可其外形却见清瘦,故有“骨瘦如柴(豺)”的说法。 豺性贪婪,猎食欲望强烈,会为追逐猎物而不惜生命代价。古语多把豺释为贪婪的动物,如葛洪《抱朴子·审举》:“以之治人,则虐暴而豺贪。”又如《尔雅·释兽》:“豺,狗足。”其中按《康熙字典》所疏:“豺,贪残之兽。”

过去,客家人生活的山区常有豺出没。豺会偷吃人们饲养的家畜家禽,把猎物吃得皮毛不剩,肠肚不留,离开时甚至还把家禽叼走,贪婪之至。客家方言中有许多与“豺”有关的用语,这些用语的含义显然与豺的本性相关。

肚豺,方言里有两种意义:五华、大埔、平远等地通常指肚子饥饿,而梅县则多指因长期缺少荤腥所表现出的肉食欲望。显然,这里“豺”的含义指的便是豺狗一般的猎欲、食欲、贪欲。

豺虫,指体内的寄生虫,多指蛔虫或蛲虫。当看到小孩长得“癠细”,或面黄肌瘦时,人们便会说小孩肚里有“豺虫”。豺是肉食动物,显然,人们认为豺虫是嗜食人体内“油水”的寄生虫。

攞豺,指进食大鱼大肉解馋。过去人们常说“食肥猪肉攞豺”,意思是食肉的欲望得到满足。这里“攞”是俗字,音罗,读去声声调。

饿痨豺,指嘴馋,或指饿得饥不择食了,顾不得体面了。这里的“豺”亦是指如豺狗般的贪吃。

难捱豺,指经受不住诱惑。这里的“豺”是比喻食欲或生理欲望。“难捱”指熬不住、扛不住。须注意的是,“难捱豺”与“难捱”口语中都常用,但两者含义不同。例句:

1.十二点都还无食昼,肚饥到难捱。

2.戒烟一星期诶(了),看到人家食烟自家又难捱豺。

咹生豺,指女子过于任性,行为不守本分,交游过滥。“生豺嫲”则是指任性、轻佻的女孩子。这里的“豺”也是指结交异性的欲望。

豺呷呷诶,指生理欲望强烈,对美色垂涎欲滴。旧时多用于形容女性在男人面前的放荡和妖态。因为豺狗具有“蹘蹘转”(兜兜转)猎食的特点。“呷”为拟声词,音[kap5](读阳入声调)。

豺过豺绝,用于形容男或女不守本分、放肆或淫荡。这里的“豺”亦是指生理欲望。

豺,《广韵》:“士皆切。”为崇母皆韵字,梅县方言读作[sai11],而一些客家地区(如大埔)往往存在两读,作动物本义时读为[tshai11],作引申意义时读[sai11]。《客家方言特征词》(温昌衍)已指出 “豺虫”“肚豺”中的“豺”就是本字。豺本是名词,但在方言里转化为形容词了;与“豺”相似,“狼”在方言中也发生了词性转化,表示凶残、暴戾和良心泯灭,变成形容词或修饰性词了。名词转化为形容词或其他性质的词,在客家方言里比比皆是。

编辑:廖智

审稿:曾秋玲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