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炳与大埔银江的情缘


2023年7月10日《梅州日报》“文化公园”版面图

●房畅宜

著名实业家、慈善家、教育家田家炳先生的故乡大埔县高陂镇银滩村,在民国时期叫银滩乡。银滩乡与银江乡(今大埔县银江镇)相邻,两地都位于韩江以西,山水相连,人缘相亲,在当时都属大埔县大麻区管辖。

从银滩沿韩江西岸的乡道往西北方步行,半小时即到银江镇河口村(银溪口),这里是银溪(银江河)汇入韩江处。银溪发源于粤东最高峰铜鼓嶂,自西向东流经银江全境。清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银溪,在大埔西七十里,所产鱼不腥,以其水浣衣,不用粉浆,自然皓白,故曰银溪。咏者云:‘水有银光是月华。’”

在过去,银溪可通号称银溪船的小木船,从河口逆流而上可达银江各地。河口设有集市与码头,这里既是银江柴炭竹木的集散地,也是银江人到潮汕或下南洋的必经之地。田家炳的父亲田玉瑚在河口开设“广泰兴”商号,经营油盐茶米和砖瓦厂。田家炳青少年时期曾在河口生活与经商十年,这里是他辉煌人生的起点。

田家炳先生 (1919—2018)(图源:田家炳基金会网站)

乡里咸钦的银江籍母亲

田家炳出身书香世家,其祖居银滩拱辰楼枝繁叶茂,满堂俊秀。当时附近各姓与田家联姻,都希望嫁娶拱辰楼的儿女。田玉瑚的夫人房贝娘,是银江镇坑口村人,银江房氏万宝公后裔。作为一名典型的客家妇女,房贝娘贤淑聪慧,精明能干。全责管理“广泰兴”砖瓦厂,事事亲力亲为,深得人心。除了管理砖瓦厂,她还要主持家务,忙里忙外,农忙时节更是披星戴月整日操劳。

“母亲虽识字不多,但记忆力特好,百余人的砖瓦厂人事调度频繁,钱财进出不少,但她均牢记于心,虽经数日,仍能一一记述,不差毫厘。”田家炳回忆,“她还和工人一起挑砖瓦,每次都比别人多挑(为了多挣两三毛钱),走得还要比别人快一些,不仅工人钦佩,亲戚邻友也连连称奇。”

对于地方善举,房贝娘与丈夫田玉瑚一样,敢为人先。特别是1930年田玉瑚夫妇倡议修筑河口至银滩乡道,房贝娘既出钱又出力,还经常到工地挖土挑石,给大家送茶送饭。这段路工程艰巨,历时三年,始得完工。如今河口至银滩公路,有不少桥梁路基,还是当年兴建的。

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每一个成功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母亲。房贝娘正是这样的贤妻良母。除了父亲的谆谆教诲、耳提面命,母亲的勤劳节俭、贤惠热心,无疑也是影响田家炳成为成功人士的一个重要原因。

“事翁姑以孝,处妯娌以和;相夫有道,教子有方;持家勤俭,处世慈祥;乡里咸钦懿德,族戚齐颂贤良。”在《田房氏传略》中,田家炳的同窗好友杨炜能这样褒赞房贝娘,诚哉斯言。

银江籍恩师同窗的帮助

1927年,因时局动荡,学校时开时闭,在银滩读完小学三年级的田家炳随父亲住河口店中,由父亲充当家庭教师。1932年田家炳报读大麻中学附小六年级,次年升入初一。在大麻中学,田家炳成绩特别优异,深受老师喜爱。

田家炳的班主任吴蔚(原姓黄),是银江镇昆仑村人,金陵大学毕业,后来参加革命,旅居浙江杭州。田家炳的另一位恩师余文彬,是银江镇坑口村人,上海法政大学毕业,与田玉瑚相识,他特别青睐田家炳。除了在大麻中学执教,余文彬还曾任银江中学校长、三河中学校长,并两度任银江乡乡长。

当时,银江中学尚未创办,银江学子都到大麻中学就读中学,不少人成为田家炳的同窗。河口籍侨领姚永芳的弟弟姚永增(姚美良的叔叔),就是其中之一。田家炳在自传《我的幸福人生》中写道,在印尼创办超伦树胶厂时,姚永增帮助他联系原料商,并介绍他参观几家树胶厂,使他增长了见识与创业信心,受益匪浅。

银江镇河口村广泰兴砖瓦厂(翻拍自田家炳自传《我的幸福人生》)

河口十年奠定辉煌人生

青少年时期是奠定人生基础的关键时期。如果加上读书时的周末与假期,田家炳的青少年有十年是在河口度过的。在《我的幸福人生》中他对这段岁月着墨不少。

在河口,田家炳是人见人爱的孩子。不少年逾三十已有儿女的邻居,都尊称田玉瑚为“玉瑚伯”,因此,田家炳称他们为哥。“他们也很爱护我如自己的儿女,留给我很多难忘的回忆。”田家炳追忆,“每有较好食物,总会(向田家)送赠一些以表敬意,因此我从小就很有口福,经常享受美食。”

田玉瑚见识多交游广,再加上订有一份汕头出版的《汕报》,远近知名人士途经河口都会找他倾谈,邻近乡亲为了解时局也会找他聊天。因此,“广泰兴”商号除了生意往来,还是大众长见识谈国事的场所。而田家炳既侍候父亲又招待客人,耳濡目染,日积月累,从中学到了许多知识,智慧自然比一般成年人要高不少。

1935年,田玉瑚与世长辞。年仅16岁,刚读完初二的田家炳毅然弃学从商,协助母亲经营砖瓦厂。他先是带着礼物拜访当地同业长辈,化解矛盾,然后设法提高产品质量。田家炳到附近各村洽谈生意,购砖瓦做新屋的买家(大部分都是上了年纪,事业有成的有钱人)见他年纪轻轻,诚实厚道,很有教养,因父亲去世而辍学,这引起他们的同情心,常以丰盛午餐招待,生意一谈即妥,无往不利。

1937年,初出茅庐的田家炳决定离家创业,远赴越南推销大埔瓷土:“我当时非常舍不得母亲,但为了自己的创业理想,永远守在乡下,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于是想到要出去开创另一片天地。”望子成龙的房贝娘含泪同意了儿子的意见。

大埔县家炳第八中学校园(资料照片)

了不起的银江籍夫人

田家炳在越南的生意大获成功。1939年因日军占领汕头,瓷土出口中断,他只好转往印尼万隆投靠兄长。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印尼后,他又到雅加达帮助族人管理生意。1945年经大麻中学同窗介绍,田家炳与祖籍梅州蕉岭的周坤莹结婚。日本投降后,田家炳决定自己创业,创办超伦树胶厂。

1947年,田家炳回乡,在河口老店见到阔别十年的母亲。当时房贝娘已经67岁高龄,又正在病中,家乡至亲都劝田家炳再娶一妻侍奉慈母。

在过去,不少客家男人过番,都娶两个妻子。一个在家照顾父母子女,一个跟随丈夫在外生活。三五年后两妻互换位置,在家者过番,过番者回家。两个妻子没有先后大小之分,对所生子女都视如己出。对田家炳来说,再娶一妻确实是唯一可行的办法。

经亲戚介绍,田家炳很快就与恩师余文彬的养女房惠英结婚。房惠英是银江镇明德村人,也是银江房氏万宝公后裔,与婆婆房贝娘同乡同姓又同宗,自然是亲上加亲。婚后不到两个月,田家炳便返回印尼。对于这次结婚,田家炳曾坦言,尽管年老慈母有人侍奉,但惠英为他牺牲青春,总觉得自己做了一项缺德的事。

幸运的是,这次离别仅有两年。1949年,田家房氏婆媳先后赴印尼定居。1959年田家炳举家迁居香港,填海建厂,生产塑胶薄膜和人造皮革,凭着坚毅精神及辛勤耕耘,事业再创辉煌,成为业界翘楚,被誉为“人造皮革大王”。

2006年12月,香港《文汇报》曾经报道,在田家炳基金会员工的眼里,房惠英是一个“特别慈祥的老奶奶”。田家炳卖掉别墅办教育,从700多平方米的豪宅搬到130平方米的出租屋,她没有异议;亿万富翁的光环之下,每月开支仅3000元,她不生埋怨。这不是一般女人可以做到的,田家炳赞美妻子:“她实在了不起、不容易,因此我这一生非常幸福、快乐、健康。”

2004年11月,田家炳与妻舅房德昭在江西赣州客家先民南迁纪念坛留影(翻拍自田家炳自传《我的幸福人生》)

献身埔邑的银江籍助手

值得一提的是,房惠英的弟弟房德昭,是田家炳慈善事业的得力助手。

房德昭早年在大埔高陂中学、华侨中学、银江中学执教,历任大埔中学总务主任,大埔县文化馆馆长、县政府侨务办副主任兼中国旅行社经理等职。1982年,房德昭举家移居香港,出任田家炳基金会董事。

在田家炳基金会服务26年,房德昭殚精竭虑、贤劳备著,被誉为“田家炳先生的慈善大使”。对大埔以及梅州市其他各县(市、区)善业,房德昭更以桑梓情深,力促其成,其经手完成的教育、医疗、交通、文化等大小项目数百宗,金额以亿元计,深受邑人敬仰。

2008年6月,房德昭在香港逝世,享年79岁。

大埔县前县长林培元与房德昭有40多年的交情。他在《悼念良师益友房德昭先生》中写道:“田家炳先生捐资的范围之广、项目之多,可谓前无古人,难有来者。由此可以想象,每个项目,从选点、奠基、绘图、审定图纸、开工兴建到参加剪彩庆典活动的工作量是多么的繁重!一桩桩、一件件工程项目,房德昭先生都亲力亲为、尽心尽职……更难能可贵的是,房德昭先生从来不接受包工头和受捐单位的红包,甚至当地送的土特产品,他都婉言谢绝,绝不影响其姐夫田家炳先生的美好形象。”

“26年来朝夕聚首,情同手足,知无不言,推心置腹。他与内子,姐弟情深,对姐姐的一切教诲视同金科玉律,不敢稍违,并每以‘照顾姐夫’为首要任务,减轻姐姐担忧。”田家炳在《我永远怀念的德昭弟》一文中深情述说,德昭弟“多年来陪我出席内地各项活动,不辞劳碌,每日早午晚餐前,他必先到我房间,陪同到餐厅进餐,上下楼梯,扶持保护,生活细节,照顾周全,无微不至。每忆往事,不禁泪沾衣襟,爱我之情,更令我永远怀念。”

在悼文最后,田家炳为妻舅房德昭撰联志哀:“廿六年聚首香江,对祖国教育,桑梓善业,悉赖硕划宏筹,屈指亲朋能有几;数十载献身埔邑,秉客家风范,奉公守法,每忆嘉言懿行,抚棺洒泪更伤神。”

1997年10月9日,银江镇葛里田家炳大桥落成剪彩(资料照片)

于银江乡亲尤眷顾有加

田家炳的母亲、夫人、恩师都是银江人氏,既有一半银江人血统,又是“银江女婿”。青少年时代曾在银江生活与经商十年,结识了不少银江籍同学。而银江籍妻舅对其慈善事业立下汗马功劳。毫无疑问,田家炳与银江有着深厚的缘分;不难想象,他对银江这片土地与银江父老乡亲怀有深厚的感情。

1989年初冬,田家炳与房惠英伉俪首次回到家乡大埔,亲眼目睹阔别43年后的家乡情景。回乡路上,看到银江到银滩昔日羊肠小道变成宽敞公路,他激动落泪;偕夫人回娘家银江镇明德村时,受到银江乡亲夹道欢迎,他感动落泪。

田家炳对银江的深厚感情,最后都融入到他对银江的教育、医疗、交通等众多捐建项目中。大埔县政府在《家炳第八中学碑志》中说:“邑贤田翁家炳伉俪,慈善为怀,甘霖广布,于银江乡亲,尤眷顾有加。”据统计,田家炳先后在银江捐建了家炳中学一间,家炳小学五间,家炳医院一间,桥梁十六座,道路两条。

当年银江全镇2.5万多人,仅设初级中学一间,每年招生200余名,尚有小学毕业生300余名摒诸门外;而就读高中,更须负笈远地。镇中父老与旅外乡贤纷纷要求加设完全中学,筹划多年久未实现。幸得田家炳捐资610万元,于1995年在明德村兴建大埔县家炳第八中学。1999年,家炳八中从初中到高中共有2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100多名,一度成为埔西教育重镇。而田家炳每次回乡,几乎必到家炳八中与师生座谈,勉励大家好学上进,有时还动情洒泪。

众多桥梁的建成,大大改善了银江山区的交通,许多银江人从此结束了靠木桥、石跳或趟水过溪的历史。2004年梅州电视台纪录片《走出围龙》田家炳系列之《筑桥记事》介绍,银江镇磜头村曾因交通落后,大龄青年娶妻难,家炳桥建成后,当年村里就买了七辆拖拉机,村民种植土特产的积极性高涨,生活水准上升,不再娶妻难。田家炳在节目中解释,在大埔捐建的桥梁大部分都位于内山,主要考虑到能够更好地方便乡亲父老。田翁所说的内山,无疑以银江内山为代表。

大埔县晒袍山,号称银江镇屏障(房畅宜  摄)

先生之德,山高水长

银江镇地处大埔县最西部,是大埔通往省城、市区的西大门,山川毓秀,人才辈出。当地晒袍山海拔757米,为铜鼓嶂余脉,号称银江镇屏障。当地山脉自铜鼓嶂始,上百里来龙,连绵起伏,气势雄伟,最后经晒袍山直逼韩江西岸,界水处为银江河口与高陂银滩、党溪等村。

自古以来,晒袍山有不少故事传说。《银江镇志》记载:晚清时期,银江镇堪舆家陈铭三曾三上晒袍山寻找龙脉,他断言这一带地方必有人物出现。如今有人说,这个断言很准:银滩村走出了实业家、慈善家、教育家田家炳博士;党溪村走出了新加坡父子总理李光耀、李显龙;河口村走出了实业家、爱国侨领姚永芳、姚森良、姚美良(一门三局绅)与泰国国防部前副总参谋长刘天文中将。

田家炳,这位从晒袍山麓、韩江岸边走出来的客家巨子,他一生爱国爱乡,心系社稷,捐办公益事业,泽荫海峡两岸暨港澳。2018年7月10日,田家炳在香港与世长辞,享年99岁。斯人已逝,风范长存。田翁的高风亮节,将永远像天上那颗被命名为“田家炳星”的2886号小行星一样闪闪发光,照耀千秋万代。

袍山苍苍,韩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

主要参考资料:田家炳自传《我的幸福人生》、大埔县《田家炳传》编撰委员会编《履仁崇义的田家炳》、田家炳基金会网站

编辑:曾秋玲

审核:陈嘉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