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飞龙|韩素音与刘兴诗两位客家籍学人之间的真挚友谊



在联合国欧洲总部日内瓦,韩素音与刘兴诗(左)交流对科幻文学作品的观点。

————————

刘兴诗(右)在韩素音女士瑞士洛桑的家中。


————————

□黄飞龙

韩素音:英文名Elisabeth Comber,生于1917年9月12日,卒于2012年11月2日,享寿年96;原名周月宾,家谱名周光瑚 (Rosalie Elisabeth Kuanghu Chow)。著名英籍华裔女作家、社会活动家。

1917年9月12日,韩素音出生于河南信阳,几代前是广东梅州五华县的客家人。曾先后在燕京大学和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学习。1952年,韩素音用英文创作的自传小说《瑰宝》在西方世界引起轰动(1955年被好莱坞拍摄成电影《生死恋》),奠定了韩素音在国际文坛上的地位。韩素音的主要作品取材于20世纪中国生活和历史,体裁有小说和自传。20世纪80年代以来,韩素音的作品陆续被翻译介绍成中文等17国文字。1996年,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授予韩素音“中国人民友好使者”称号。

刘兴诗:四川德阳人,1931年5月8日出生于武汉,几代前是广东梅州兴宁市的客家人。地质学教授,史前考古学研究员,毕业于北京大学,主要研究第四纪地层学及地貌学。先后在北京大学、成都地质学院任教,是研究所的地理学教授,史前洞穴考古学、果树古生态环境学研究员。曾任中国科学文艺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作家协会副主席。1945年发表第一篇作品,60年代初开始业余创作,迄今出版101本书籍,1800余篇其他作品。在海内外获奖102次,两部作品列为“全国红领巾读书读报”推荐书目。

读者朋友也许会感到奇怪,刘兴诗和韩素音年龄相差十四岁,基本上是属于两代人,且远离在东方和西方,他们之间是怎么认识的?本文根据刘兴诗老师的回忆录,给大家揭开这个谜底。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北京的某大院第四招待所,中国科普作协召开一个会议,邀请刘兴诗作为科幻作家代表参加,讨论科幻小说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批评会——以叶永烈系列小说为批判对象。刘兴诗却尽量回避这个问题,反而向中国科普作协的负责领导提议说科幻应该有“双重户口”,现在主管部门是科普,实际上当时的科幻创作说到底是小说,它应该属于文学,不应该属于科普,科幻小说并不一定要作为科学知识的载体。他记得领导的说法是“双重户口”,从本质上来说它是文学,只不过从行政上把它划分成科普。刘兴诗坚持了自己的看法:科幻小说不能要求它任何时候都发挥科普的作用。

刘兴诗等几个作家为了这个问题,在正式媒体上连续发表几篇文章,支持科幻小说这个“灰姑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的鲍昌在成都一次大会上宣布,他代表中国作家协会伸开双手欢迎“灰姑娘”。他们八方呼吁,得到许多方面的理解和支持,并引起了著名英籍华裔女作家韩素音的注意。她特别关心中国科幻文学作品的发展,于是分别在上海和成都会面叶永烈和刘兴诗。刘兴诗回忆,当时请她从超然的角度谈中国科幻文学作品的发展问题:“是否可以帮助我们,对高层说几句话?后来她告诉我,专门给中国领导人邓小平谈了,邓小平认真听了她的意见。”刘兴诗非常感谢她的支持。韩老太太当年86岁了,十分记挂中国科幻小说萌芽成长。

90年代,韩素音的一本著作首发式在联合国欧洲总部的一个厅举行,她亲笔写信邀请刘兴诗参加。当时刘兴诗访学住在日内瓦大学的学生宿舍。问那些大学生,那个地方怎么走?几个年轻人吹了一下口哨,十分惊讶,说:“我们也没有去过,到那里应该穿晚礼服,不能随随便便去的。”

刘兴诗作为普通中国学者,又不是官方外交人员,当然没有什么晚礼服。他的一件夹克是38元,在成都大街地摊上买的,裤子是菜市场阿姨缝纫机做的,20元一双鞋是小店批发的,5元一条领带是路边买的,整套“出国服装”不超过100元,真是艰苦朴素教授装束。刘兴诗东找西找会议大厅,并迟到了。当一个个男宾衣冠楚楚,女宾更是珠光宝气,看着这么一个似流浪汉不速之客冒冒失失闯进来,工作人员不知道是个什么家伙,赶忙驱赶。

韩素音女士一见,立刻停止讲话,站起来快步迎接刘兴诗,并安排坐在自己的身边。因为当天的工作语言是法语,又立刻招呼两个中国外交官,一男一女,坐在刘兴诗的身边翻译。

韩素音女士讲完后,请刘兴诗首先即席讲话。

大家不知道刘兴诗是什么人,中场休息时一个个上来与刘兴诗握手寒暄几句。柬埔寨大使、西哈努克的儿子、一个亲王也过来聊了几句。

会议结束了,韩素音女士请那两个中国外交官开车送刘兴诗回去,大有王子与贫儿的感觉。

现在看看当时的一张照片,请看后面两个侍者,一身礼服,和刘兴诗的装束相比,差距太大了,有点滑稽。

另一张照片,西哈努克的儿子、一位亲王,与刘兴诗在一起,真正的王子与贫儿。

韩素音女士给足了刘兴诗面子,或许只因刘兴诗也是中国人、客家老乡、成都老乡吧。

刘兴诗说韩素音本姓周,叫周月宾。“韩素音”乃“汉属英”之谐音。英国国籍,永远不忘中国血统。

有朋友还好奇问,那次韩素音女士访问刘兴诗任教的成都理工大学是怎么一回事?

那一次在成都,韩素音女士忽然提出要到刘兴诗家来看看,问候刘兴诗的老伴。刘兴诗告诉韩素音:家很破烂,筒子楼,没有电梯,蜂窝煤炉在过道里摆了一排,比不上韩素音女士在洛桑的家那么宽敞,窗外就是美丽的日内瓦湖,不如看一下成都理工大学的学校。

这是成都理工大学有史以来最大的外宾来访,校方立刻精心布置隆重欢迎。校园景点立刻清场,刘兴诗主角变为配角站在旁边,韩素音女士下车后,向前一步介绍校长,然后退下让领导陪同。参观校园时,安排了几个学生在湖边与韩素音女士“偶遇”即时交流。很快访问时间到了,韩素音女士想看一下刘兴诗的老伴已经变成不可能了。后来刘兴诗给韩素音女士看了自己夫人的照片,告诉她,自己老伴就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妇女。

韩素音与刘兴诗,两位客家籍学人、大作家之间的真挚友谊,非常纯洁,又很感人。刘兴诗很赞赏韩素音女士的开明、平等、尊重他人,不拘一格对待年轻人。他说韩素音女士特别爱自己的国家,也爱世界,对年轻人不带一丝偏见。成都第一次见面时,韩素音就兴致勃勃,给刘兴诗讲了自己和妹妹做小电话、学习科学的故事

韩素音与刘兴诗都热爱科学,喜欢科幻。说得具体一些,就是特别爱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的科幻类小说。他们交流过,都很不喜欢美国电影《星球大战》那样胡说八道的怪异玄想作品。也许他们交往友谊还有一个特殊的渊源:既是同乡,客家籍,五华、兴宁家乡可能相距仅几公里,最多几十公里;又是校友,韩素音是燕京大学出来的,刘兴诗也毕业于燕园北大。有共同的血脉流淌,也有相似理念,这两个学人的灵魂碰撞之间,留下的是永远的精神财富。

梅州日报编辑:廖智审稿:陈嘉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