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子 | 我的家在望杏坊

西郊望月 杏绽坊间

——走进望杏坊寻古问今

梅江区是历史底蕴深厚的“人文秀区”,位于西郊街道的“望杏坊”历史名人众多,名人故居祖居如珍珠散落其中。走进望杏坊,联科第、醉经居、仁风楼、贻谷楼、鹤和楼、节操楼、如意堂、都察院、秋官第、活泉书室等古建筑仍保存良好,文雅飘逸,书香拂面,旁证着望杏坊在科举时代人文鼎盛的荣耀。这些建筑的居住者均是望杏坊内有名的书香家族,每一座别致文雅的古民居,都蕴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为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2021年,梅州市、梅江区活化利用望杏坊项目正式启动,望杏坊在传承中蝶变……

陈炯峰  摄我的家在望杏坊

□良子

望杏坊,是我出生的地方,那里留下了太多的记忆,对她的情感,是来自血脉里的爱。但我不得不承认对于望杏坊的历史我是“不识庐山真面目”。犹记孩童时期,听叔伯闲谈时说到一些关于“脚踏黄塘问黄塘”的典故,还有从这典故引申出来的一长串有趣的故事,看到他们的热烈评论,感觉那是一个很令人向往的故事。

2020年我第一次随作协采风活动走进望杏坊,让我重新认识这生我养我的地方,并以此为荣。内心感慨良多,感谢命运,让我出生在一个空气中飘着书香墨香稻花香和泥土芳香的地方。曾经这里是小城的边缘地带,随处可见,房前屋后有一方池塘或稻田的人居环境。小路在稻田或者水塘中间穿过,路上走着挽起裤脚、背着锄头的农人,或者是像一阵风跑过的小淘气。

春天,这里鸟语花香,夏秋季节这里瓜果满园,老屋旁边种的番石榴、黄皮果、杨桃、龙眼陆陆续续成熟了。假日是果树下最热闹的时候。有些人家的小孩从刚结果子开始,就在一天一天留意着树上果子的变化,成熟一个摘一个,到果子真当熟的时候,枝头上只剩下一颗两颗果子了。

从田间地头流过的小溪,也是我孩童时期的游乐场。我们三五成群拿畚箕的拿畚箕,拿脸盆的拿脸盆,扛竹竿的扛竹竿,在小溪里捞小鱼,弄得一身水,一身泥。而秋收过后的稻田,就成了我童年的跑马地。

“文物由来第一流”,这是大文豪郭沫若在考察梅州时写下的诗句。史料记载,望杏坊,取自《程乡县志》中王仕云的《望杏坊记》,“左则桂乎是攀,右则杏焉在望”,寓意着孕育位极人臣的读书人之意。望杏坊位于梅江区西郊街道萝卜坪、十甲尾、长巷子、大觉寺一带,延伸至辅庭路、黄泥墩、禾好塘、月影塘、更楼下周边。一座又一座名人故居,仁风楼、贻谷楼、鹤和楼、醉经居、节操楼、如意堂、都察院、秋官第、联科第、活泉书室、勤慎堂等古建筑。走进望杏坊,仿佛走进历史,触摸岁月,感受这里文雅飘逸,书香拂面的往昔岁月,也见证着望杏坊在科举时代人文鼎盛的荣耀。

每一座别致文雅的古民居,都蕴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梁慎桢,原名慎猷,字徽垣。嘉庆十三年(1808)戊辰科乡试中式举人,嘉庆十六年(1811)辛未科会试、殿试高中进士。

黄仲容,号雪蕉,别字纫兰。于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丙子科乡试考取举人,道光三年(1823)癸未科殿试中二甲进士,仲容擅长书法,尤精小楷,为当时北京十大名书法家之一,有“黄小楷”之美称。

黄仲容、林丹云、张敦道三人同年同榜考中进士,有“一里同科三进士”的美称,还有颜鸣皋、颜鸣汉兄弟进士等名人。梅州著名教育家、书画家、诗人梁伯聪,是著名画家林风眠、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开山鼻祖李金发、教育学家钟皎光、孙亢曾等名人的老师。中国工农红军首任参谋长朱云卿等众多名人革命志士,以及黄仲容的第四代传人黄锡璆(北京小汤山医院、火神山医院的总设计师)等。黄氏裔孙近代出了53个将军,譬如黄琪翔上将、黄延桢上将、黄百韬上将等。还有文武进士、举人,如乾隆二十八年(1763)的武进士黄奎举,嘉庆二十一年(1816)文举人黄学古,文化名家著名诗人、外交家、维新思想家、教育家黄遵宪。

望杏坊名人辈出,名士荟萃。今天的望杏坊在梅州市委、市政府支持下,在梅江区着力推进“一城两坊”保护开发利用工作,重焕光彩。名人故居修旧如旧,新建的珍珠公园绿树成阴,姹紫嫣红,镶嵌于其中的水塘碧波荡漾。如今的望杏坊在传承中蝶变,在时光中熠熠生辉。

2023年6月21日《梅州日报》“梅花”版面图

编辑:廖   智

审核:曾秋玲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