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 | 悠悠望杏坊 文墨贯古今

西郊望月 杏绽坊间

——走进望杏坊寻古问今


      梅江区是历史底蕴深厚的“人文秀区”,位于西郊街道的“望杏坊”历史名人众多,名人故居祖居如珍珠散落其中。走进望杏坊,联科第、醉经居、仁风楼、贻谷楼、鹤和楼、节操楼、如意堂、都察院、秋官第、活泉书室等古建筑仍保存良好,文雅飘逸,书香拂面,旁证着望杏坊在科举时代人文鼎盛的荣耀。这些建筑的居住者均是望杏坊内有名的书香家族,每一座别致文雅的古民居,都蕴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为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2021年,梅州市、梅江区活化利用望杏坊项目正式启动,望杏坊在传承中蝶变……


何其乐  摄

悠悠望杏坊

 文墨贯古今

□陈华

视线中的望杏坊并不天宽地阔,属梅江区西郊的一个角落。但这儿古韵绵长,一扇扇紧闭的大门和锈着铜绿的门环,已经告诉我她有多老了。当脚蹼与她重叠的那一刻,如同徜徉在一片诗词海洋,融入一片墨香世界。在科举时代,这里的读书郎走出书房,走向京城,走进科举考场;他们文思泉涌,用生花的妙笔绘就了一篇篇锦绣的华章,蟾宫折桂,金榜题名。据资料显示,这里涌现出文武进士八人、举人贡生不计其数。如今,东西南北、各行各业,也分布着许多从这里走出的精英。

走近便创造机缘。我记住了梁伯聪、朱云卿等等让望杏坊映出满天霞光的一个个名字;而他们点亮的那些民居更是古色古香,光彩夺目。

穿行在古老的建筑群,仿佛身处黑白的光片世界,走入一段平仄的岁月。眼前的房子老了,但雕梁画栋还在;砖墙瓦角旧了,而园中的草木始终葱茏。来到联科第、活泉书室,仍然有四书五经的墨香;来到贻谷楼、秋官第,还能感受翰墨的气息、古典的雅致;站在中西合璧、风格迥异的鹤和楼,那些穿花、雕花、描金、彩绘、罗马工艺罩亭……令我惊讶不已:建筑艺术太精巧了;在仁风楼,我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东瞧西望,细数着一百多间房子,尽管它们容颜已老,但我见识了什么是风雅华丽。我还浮想联翩,极力拼画着当年书生寒窗苦读的模样、拼画着环佩叮当的女子在园中散步的景象……

自打那年后,我被她古朴典雅的外表所吸引,也被她深厚的文化气质所迷倒,我恋上望杏坊了!不敢说千回百转,但这里的晨昏暮霭留下我的影子。曾经与这里的春雨拥抱,与这里的夏风牵手,与这里的湖水对视,与这里的云朵说过悄悄话……只要得闲,便来望杏坊,在街角巷陌走走停停,时而坐在杏花树下,听花开的声音,听着听着,想起了“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风吹梅蕊闹,雨细杏花香”……

有时,也坐在池塘边柳树下,吸着春雨给我的“清新剂”,静静感受经翰墨熏染过的草木和池塘;抑或遥想当年长衫飘飘的书生,夹着一把伞,走向程江码头,走向京城考场……尽管这些只是幻化,不过意境也足够唯美。听,屋檐下,不单燕子的呢喃,还有琅琅的书声。

望杏坊经过这几年的不断完善,又一次焕发出青春活力,如春日暖阳明媚,如春意生机盎然。这里有传统的坚守,也有新时代的先锋浪漫;稳中有变,新旧融合的方式我喜欢。

我喜欢的不仅是沉淀百年的过往,也喜欢从古老的砖墙和布满青苔的石阶上长出的 “城市符号”。从某个巷子经过,不经意间便发现,原来某个角落成了文艺青年的聚集地。一本书,一杯茶,便点亮了阅读世界;一盘甜点,一碟水果便打开了聊天话题。

无处不诗意,无处不墨香的望杏坊,也有随处可见的人间烟火。扎根在这里的人们延续着传统的生活方式:长巷子,老阿婆背靠太阳在剥花生;短街口,阿姨在和面炸芋丸;禾好塘的绿阴地带,几个大妈围在一起唱山歌;珍珠公园,大爷们的棋下得正开怀;那些场景很亲切,与老家的一模一样,看见它,仿佛回到了小时候。

“保持审美,不离不弃”是我对她深情的表白。我要让更多世人了解她,让一代代有回望古典的驿站。

2023年6月21日《梅州日报》“梅花”版面图

编辑:廖   智

审核:曾秋玲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