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礼达 | 画碗

画瓷器    (钟小丰 摄)

□刘礼达

大埔多陶瓷。在乡下,我们普遍习惯把那些生产制作陶瓷的作坊唤作“碗厂”。制作陶瓷有一道重要工序是在瓷器坯上描绘图案,我们通常把这叫“画碗”,亲切而形象。

众所周知,陶瓷一直是大埔县的重要产业。据民国《大埔县志·地理志》记载,当时大埔南部高陂片区的许多村庄均以陶瓷为业:富岭,“多以窑为业,全乡有窑百余座”;九子社,“多窑业,全村有窑三十五座”;漳溪,“多以窑为业,全村有窑四十座”……足见瓷业之兴盛发达。民国《大埔县志·民生志》还记载了当时瓷业的营销状况,“营此业者以高陂碗行为最大,每年营业总额连饶平过境产物合计最多时达至二百余万元。”其中的“碗行”即是指当时专门经营各种瓷器的门市。

碗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不可一日无此君”。碗,在《康熙字典》里也写作“埦”,大概是因为碗多为瓷土烧制的吧。乡下的碗厂,自然要制作碗。而画在碗上的大都是花草动物之类,或简单或精细的图案。上世纪,碗厂生产制作的一种碗流传了数十年,几乎每家每户都有用。因这种碗上只画了一只黑色尾巴的公鸡,人们便习惯称之为“鸡公碗”。在周星驰的电影里,可以发现也有许多“鸡公碗”的镜头,足见当时这种碗在很多地方都非常流行。

“画碗”其实不仅仅只画“碗”。除了碗,也画碟、杯、盆、盘、壶、汤匙……碗厂里的陶瓷制品种类繁多。大概是开始的时候制作碗最多,于是碗就成了陶瓷制品的代称。就像几百上千年前外国人用瓷器代称中国一样。

“画碗”是技术活。在以往纯手工描绘图案制瓷的年代,“画碗”的人在碗厂尤为吃香和受人敬重。他们能在瓷器坯上游刃有余地画出各种各样的精美图案,定是花了很多工夫的。去碗厂跟着师傅学“画碗”,曾是许多乡下青年非常向往的事情。

有一位特殊的“画碗”的人,他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李井泉同志。2021年4月19日的《梅州日报》有一篇题为《当年鏖战急》的文章,其中写道:“光德是传统的陶瓷产区,不少外地人在陶瓷厂做工,李井泉有高中文化,写得一手好字,便被党组织安排到离黄书声家不远的一个陶瓷厂,很快学会了画碗……”九十多年前,李井泉同志通过“画碗”,和我们大埔光德的人民群众有了深入的沟通和了解,并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也为革命运动的开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编辑:廖   智

审核:曾秋玲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