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界 | 急诊科的日与夜

2023年5月1日梅州日报“新视界”版面图


●梅州日报记者 林翔/图 刘巧/文

4月22日晚上7时55分,寂静的梅州市中医医院内,突然,一阵阵急促的鸣笛声传来,由远及近,伴随着红蓝交替闪烁的警示灯。

显然,这是一辆救护车。

进入医院,司机熟练地经过两个转弯,十几秒后,车尾便稳稳对准了急诊科的大门。打开车门、抬下转运床、推送患者,又十几秒,患者被送进抢救室。急诊科开启了新一轮与死神“抢人”的战斗。

“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发生,不管白天黑夜。”梅州市中医医院急诊科主任钟裕权告诉记者,市120急救中心指派、外院转运加上患者自行来院,科室年急诊诊疗人数超5万人次,位居全市第二,年120出车量连续多年在全市首位。

接到120指令,救护车迅速出发

救护车抵达急诊科门前,医护人员将患者抬下车。

医护人员合力将患者抬下担架车。

守护这5万多人次生命的,是一支平均年龄30.5岁的年轻队伍,共44人。“五一”前夕,梅州市中医医院急诊科获得“广东省工人先锋号”。在这个救治急危重症患者的第一战场,每一次他们都拼尽全力,试图打破“生死有命”,让科室抢救成功率达到99%以上。

“我们是三班制24小时运作的,随时可能有出车和接诊任务,每天基本都有一趟长途转运,远至汕头、赣州。”梅州市中医医院急诊科主管护师李晓华说,他们还尤其担心突然的暴雨天气导致车祸发生概率大大增加,而一宗车祸可能就会送来好几位患者。

“救命”,院前是关键。所以急诊科的抢救工作,从到达患者身边开始。“抵达目的地后,我们先是评估患者的整体情况,并针对性进行一些急救措施。”梅州市中医医院急诊科中医师李鉴森介绍道,在救护车上还可以吸氧、插管、止血、骨折固定、心肺复苏等,以及开展一些检验。数据可同步上传至医院,让相关中心救治团队在急危重症患者到院前就能开始诊治。

在急诊科工作,还是个“体力活”。一些行动不便、住在步梯房高楼层的患者,医生护士得合力将其转运下楼。“特别是独自居住的老人,病情危急,子女又联系不上。两个人用担架床将患者从八楼抬下,确实不是件易事。”李鉴森说,但他们不能停下。车上急救、到院抢救直至患者脱离生命危险,任务才算完成。

抢救室内,医护人员轮番上阵给患者实施心肺复苏。

监护仪上数字不断跳动,几名护士迅速为患者抽血。

护士全神贯注准备为患者注射药物。

医护人员为腿部受伤的患者打石膏。

护士仔细为手指受伤的小朋友包扎伤口。

4月25日下午5时20分,梅州市中医医院又传来了那个再熟悉不过的鸣笛声。这是一位老年患者。抬下救护车后,老人被迅速送进抢救室,心肺复苏、建立静脉通道、静脉推注肾上腺素、电击除颤,除了简单的步骤交流,房间里只能听见重重的呼吸声和“嘀嘀”的仪器声。而所有人,都在期待心电监护器上传来声音……

天色渐渐暗下,急诊科一般会迎来一天中最忙碌的时候。但是那天,在那位老人之后,患者并没有增加多少。“今晚没什么特别的,早点回去吧。”晚上11时,一位护士对记者说。

其实,急诊科没有闲忙之分,就如同没有日与夜的区别。这里从不熄灯,24小时有人坚守,不以日夜划分时间,只为生命争取希望。

急诊科墙上挂满患者送的锦旗。

编辑:李少凤

审核:曾秋玲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