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洪:难忘的采药实习

▲梅州日报2023年4月6日客家版


柠萌  摄————————□曾 洪

每每同学相聚,我们总会聊谈起采药实习的日子。那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经历,是最为怀念的快乐时光。

1985年4月中旬,是我就读梅县卫校药剂士专业的次年,学校安排了为期两周的野外采药实习,地点是距梅城60多公里的山区、中草药资源相对丰富的隆文镇,落脚处设在隆文卫生院。

出发那天清早,同学们像战士野营般,早早便叠好被包,带着生活用品、采药用具、书籍笔记。全班40位同学和3位老师同乘一辆大客车出发。我们意气风发,犹如完成神圣使命般,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车上,我们聊天、唱歌、吹笛子、弹吉他,尽情地放飞快乐的心情。道路虽是泥土沙路,曲折颠簸,近中午才到达隆文,但同学们兴致高涨,都没觉得累。卸下行囊,铺设好地铺。三五成群便到街道、周边转悠,看新鲜,熟悉环境。

隆文圩镇不大,东西两向都是山岗,在那仲春的季节里,到处都是盛开的鲜花和宜人的青草、绿树。

次日,采药开始。一个班分成两个采药组,分别由两位老师带队走不同的线路。我所在的这一组向着西侧的山岗行进,识别沿路的植物。重点对常用的中草药植物进行辨识,记住其名称或别名,了解其特点和基本的药性。将其采集,作标本带回住处,贴好标签,摆放一处,供同学相互学习。

下午自行安排采药线路。对不认识的植物,必定想法采集回来,请教老师或同学。遇有机会也会就近请教当地的老乡。一次,一位潮汕籍同学采到一串薜荔果,问路边一位阿婆:“阿婆,这叫什么?”“吊冇(pàng)袛。”因他不谙客家话,怕记不住,便边走边念:“吊冇袛、吊冇袛。”见到每一位同学都晃晃薜荔果说:“吊冇袛。”后来,同学们开玩笑把“吊冇袛”作为他的绰号,一直打趣戏称至今。如此打趣戏称同学的中草药名还有“毛桃”“辣椒”“撩刁竹”等等,既增添了学习气氛,又强化了记忆。

一周后,圩镇周边三五里地的大部分植物我们都认识了,尤其是当地常见的中草药如“山鸡米”“三月泡”“地胆头”“蛇舌草”“一包针”“两面针”“鸡屎藤”等等近百种,我们不仅记得其名称,还记得其药性和基本药用。

印象最深、最为辛苦、收获最多的一天,是到蕉岭浒竹坪村采药。从隆文镇出发到浒竹坪要徒步穿越约13公里的山路,这是一条崎岖曲折的羊肠小道,行进相当不易,顺利的话也要耗费三个半小时才能抵达。

早餐后6点准时出发,几位班干部协助厨师扛米背锅走在前面,我们一路跟着跋山涉水。

途中下起了一场雨,大部分同学未备雨具,左顾右盼找寻躲避之处,前进速度明显缓慢下来,忽然有同学应景来了一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大家受此鼓励,继续行进。

未几,太阳光透过云层,天放晴了。

正当同学们的心情由忧转喜之时,哪想一位同学腿脚抽筋,队伍又停顿下来。有几位同学争着自愿留下来陪伴,帮他按摩腿部、按压脚掌,待一段时间调理后他才缓和好转,在同学们的搀扶和鼓励下,继续前行。我们最终还是在十点半前顺利到达了采药地点。

在那座采药的山里头,我们学神农,扮时珍,登山爬岩,各显其能,认真寻找和采集中草药。不大一会儿便采到诸如“石橄榄”“石猪肝”“七叶一枝花”“山柑袛”“糖罂袛”等等几十种山下未见过的中草药。

晌午,正当同学们感到饥肠辘辘的时候,一声“开饭啰——”同学们便快速聚集到做饭的草坪处,拿出自己带来的饭盆,盛上厨师刚刚做好带着热气的鸡煲粥。一口下去,那股鲜香浓郁的美味,那种野外集体进餐的场景,至今仍清晰浮现。

下午3时许,我们集合返程,及至晚上6时许,三三两两拖着疲惫的身躯才陆续回到隆文,胡乱地淋洗一下,便倒在地铺上呼呼睡去。

此次实习,我们团结互助,结下深厚的友谊。形成爱好学习的探索精神,伴随着我们此后的未来前程。

——————————

编辑:廖智  审稿:陈嘉良

客家版投稿邮箱:mzrbkj@163.com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