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堂:梅州人在香港最早组建的社团

▲梅州日报2023年4月6日客家版


▲安庆堂每年一次拜祭梅江先人的活动。


□李景钦

在香港这座国际大都市里,梅州籍的客家人组成了大大小小的社团,约有19个,“香港安庆堂”是历史最为悠久、乡情乡谊最浓郁的小社团。

安庆堂成立于1893年,由20多家客籍商号(主要是客栈、旅业及汇兑庄)协商组成,目的是帮助来自粤东一带的客家乡亲,比如梅县、兴宁、五华、蕉岭、平远、大埔、丰顺以及福建永定等客籍人士,顺利前往南洋各国谋生、探亲。协助他们到各国驻港领事馆办理入境签证或回国探亲证件,同时安排购买船票等手续,还会为因种种原因滞留香港的乡亲安排免费食宿、赠医施药,甚至于不幸身故后的殓葬之种种事项。此段时期的“安庆堂”可谓最具慈善性质的社团。

当年不少经香港往返南洋或回内地探亲的客籍乡亲,或因误了船期,或因年老体弱,需留港治疗,他们在港又无亲无故,便求助于该堂,而该堂义无反顾肩负起援助的责任。乡亲倘或身故在港,那么殓葬、骨殖便由“安庆堂”去安排及执拾,遗骨安放在已购入的屯门青山一地段。协助乡亲的这项义助工作,后又有“嘉应商会”及“义安公社”加入此义冢的管理。

1938年,港府因计划修建九龙至元朗的“青山公路”,需征收该墓段,赔偿了一笔资金予“安庆堂”作迁坟之费用。该堂将骨骸暂厝西贡一地,并用赔款在九龙深水埗汝州街213-215号购入两栋相连的五层旧唐楼。房间、地铺作租赁,收入作为会务及祭祀先人的运作费用。天台打通后,搭建“梅江先人”的神位。并规定每年清明前后,在天台举行公祭。祭毕,在附近的小学礼堂设宴招待前来拜祭的乡亲,宴席常在6至7席之间。

1941年冬,香港沦陷,嗣后日军又攻占印度尼西亚等南洋各国,汇兑中断,来往南洋各国的华侨锐减,该堂的会务及祭祀活动也被迫中断。

1946年中秋后(即香港于二战光复后),各项社会活动得以恢复,“安庆堂”会务工作也重新开启;尤其是拜祭“梅江先人”,乡亲均远道而来,盛情不减,年年如是。

20世纪50年代中,该两栋旧唐楼也被政府市建局收购。该堂于是购入汝州街286号“金宝大楼”二楼全层单位(约共两千多平方米),并命名为“梅江堂”,作为收容南洋往返客家人居停及办事处所,也在此地一侧安设“梅江先人”神位,同样按照规定每年祭奠一次。

1953年秋,蒙“风水师”章公剑(旅居泰国的梅县石扇人)指点,在西贡井栏树下觅得一块坐西向东的吉地,由上述的“嘉应商会”“义安公社”与“安庆堂”共议及捐款,将屯门迁来的梅江先人骨骸安葬于此。并依照客家人大墓堂的形式构建新墓地。大墓碑上刻上“梅江先人之墓”。碑侧刻上捐资人的姓名。

自此,每年的清明前后,上述的三个社团均多乡亲前来祭祀。有时三个社团一齐,福聚宴席近30台;有时三个社团各自祭奠,少则也有7至8席。

1960年后,随着航空业的发展,香港的客船(俗称大火船)及客栈旅业开始式微,“安庆堂”的原本会务活动亦渐趋沉寂。

20世纪60年代中,梅县籍刘伯南(将军)努力联络及修改该堂“会章”,允许在港乡亲不需商号,介绍居港乡人,年满18岁及无犯罪纪录,便可由会员介绍入会,及接受个人捐款……会务渐趋蓬勃,会员人数上升到约250人。

此时的“安庆堂”,只举办祭奠“梅江先人”及“秋游”“春茗”活动;虽然也有赈灾、协助解决会员医疗及子女上学困难的工作,但由于香港社会的福利已渐至完善,该堂也渐渐褪去了较重的慈善色彩,转型为联络乡情乡谊的社团。

1983年,“金宝大厦”两个相连单位又因拆卸重建被收购,得款50余万元。其时因上述三个社团的意见不同,分歧渐重。

1984年间,由德高望重的孙城曾、林翊球两先生从中调解,将所得款额除去各项手续费用外,由上述三个社团均分。

“安庆堂”分得16万余元,当年安庆堂主席刘国豪等倡议,用大部分款购入当年廉价的“汇丰银行”的股票,长期持有至今,收取股息作会务运作经费。

该堂历任主席先后为:赖传及、刘伯南、郭一杰、廖传汉、李耀兰、刘国豪、李显昌、李世玉、刘剑华、叶剑辉、萧志模、刁森发。

——————————

编辑:廖智  审稿:陈嘉良

客家版投稿邮箱:mzrbkj@163.com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