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汉剧人物谱】黄一清


编者按

广东汉剧院(现名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是剧种代表性专业艺术院团。自1959年成立以来,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广东汉剧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梅州日报》文娱栏目开设“广东汉剧人物谱”专栏,陆续推介广东汉剧院建院以来相关艺术家的生平业绩及影响,敬请垂注。

黄一清(1921—1994)广东揭阳县白塔镇瑞联村人。1956年任广东汉剧团团长、1959年任广东汉剧院院长,为广东汉剧的复兴和传承发展作出很大贡献。

在抗日战争期间,黄一清参与其中,深入发动群众,坚持敌后斗争,在行军作战的空隙,他写词作曲,为战士歌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黄一清从事政法、文化工作,对从亊汉剧艺术工作的老艺人关爱有加,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对来自客家地区的艺术家更是关心有加。

1956年,广东省文化局以大埔县民声汉剧团为基础,成立“广东汉剧团”,黄一清是首任团长。他与艺人们同心同德,大抓思想整顿,搞好业务工作和制度建设,顺利完成“改人、改戏、改制”任务的同时,构建了艺术创作班子,营造了团结和谐的氛围。期间艺人们专注创作演出,相继整理、改编传统戏《百里奚认妻》《盘夫》《打洞结拜》《血掌印》《秦香莲》等一批深受群众喜爱的剧目,为省汉剧团向剧院过渡奠定了基础。1957年5月,他带领广东汉剧团一团参加广东省四大剧种(粤、潮、琼、汉)上京汇报演出,在北京演出《百里奚认妻》《盘夫》《店别》《三打王英》《林昭德》《柴房会》等剧目,受到中央领导人亲切接见,获得业界普遍好评。

1959年9月,广东省文化局决定以广东汉剧团一团为基础成立“广东汉剧院”,黄一清任院长。在他的领导下,剧院把原省汉剧二团的梁素珍、曾谋等调入剧院充实艺术力量,并明确了剧院“艺术理论研究,剧目演出示范和各类艺术人才培训”三大任务,为剧院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做到领导与群众相结合,专业与业余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每到一处,边演出、边辅导、边劳动,同群众生活在一起,从中吸取养分。他亲力亲为,参与现代戏《货郎计》的改编和《石滩战鼓》《激战三河坝》的创作,创编《一门忠烈》《火计》等较有影响的剧本。他把广东汉剧引进摄影棚,拍制了传统戏《齐王求将》、现代戏《一袋麦种》两部电影(他是二剧的改编者之一)。

文化大革命期间,黄一清受到迫害,后得到平反昭雪,恢复名誉,调任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厅处长。年岁虽高,但他依然干劲十足,关心广东汉剧的传承和发展,经常到基层调研,和干部群众共同耕耘。从岗位上退下来后,他坚持在家乡开展农村文化工作,并积极创造条件组织汉剧、潮剧演出创作活动,获得社会各界好评。

梅州日报记者:林仪

通讯员:黎本洪 杨苑东

编辑:李舒宇  梁诗婷(实习)

审核:练海林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